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探析

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探析关键词:叶天士;久病入络;探讨 中图分类号:R2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3-0065-02 久病入络学说是叶天士在内伤杂病临床中的贡献之一,现就历代中医有关络病,以及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的论述、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 中医络病学说中有关久病入络的历史回顾 《内经》中关于久病人络的论述较多,散见于各篇之中。“病久人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素问),最早指出了久病可入深,致营卫功能失调的发展趋势;“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者,深内而久留之……”(《灵枢)指出久病邪气入深有在经和入络之别。“病在血,调之络”(《素问)说明气行血,经气乃络气之源,经气不足或郁滞,可影响血分致络脉瘀阻,因而血病当调之于络。“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目黑以浊”(《灵枢)则描述了久病人深的症状;“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大络而生奇病。”(《素问)则论述了久病人络的原因,说明人体病变可通过络脉而达全身,继生百病。“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提出了脉分经、络、孙;“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素问)将络脉分为阴络和阳络两大类。“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灵枢),则反映了络脉具有满溢灌注、渗布血气于全身的生理功能。《灵枢“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的论述,可谓“久病人络”学术思想的源头活水。 此后,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论述了肝着、黄疸、水肿、痹证、虚劳等与“络脉瘀阻”病机有关的病证,并用辛润通络之旋覆花汤、辛温通络之大黄蔗虫丸、虫类通络之鳖甲煎丸等治疗,从临床上验证并发展了“久病入络”的思想。可谓久病入络学说的承前启后者。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论及久心痛候,“其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脉”,认识到久病心痛,累及心之络脉,丰富了久病人络思想。明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云:“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又云:“至络中邪盛,则入于营矣,故日络盛则入于经……经盛入络,络盛返经……”主张用砭射刺络及内服引经透络药来治疗邪客络脉病证。 迨至清代,在叶天士门徒记述性著作中,如《临证指南医案》等,才系统体现了叶氏的久病人络思想。叶氏提出“经主气,络主血”,即初病在经是气分病,久病人络是血分病,并用于解释“久病入络”的机理。认为络病分虚实,总以络脉阻滞为特点,并创立了辛味通络诸法,从而形成了较系统的络病理论。叶氏之论,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发前人未发之旨,开拓了新的治疗思想。 2 叶氏后各医家对久病入络学说的阐发与研究 叶派显学人物吴瑭,对于久病痼结,尤其如积聚、痹证等,常从治络人手。对肝病,他认为“肝主血,络亦主血……肝郁久则血瘀,瘀者必通络”,提出“治肝必治络”的主张。并根据自己的临证经验,发现“定痛之药,无不走络,走络之药,无不定痛”,扩大了治络方法的应用,创立“宣络定痛”这一重要法则。王清任于《医林改错》中将补气与活血通络法相结合创益气活血通络法,是对络病治法的又一重大发展;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论及肝气证治之疏肝通络法,对肝气郁久,络脉瘀阻者,注意“参入搜络方法”。余听鸿认为“久病人络,气窜入络,被瘀阻不通则痛”,“久痛伤络,累及奇经带脉之隧道被气血阻滞”,当从虫蚁搜剔之法,更有所谓“以络治络”之法,加入丝瓜络等以助通络之力。何廉臣则“推其理以治肿”,将叶氏久病入络学说引入到水肿的治疗中。王孟英在伏气温病中亦论及久病人络。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了“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和“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的著名论点,从血证方面对络病理论进行了阐发,为治疗络伤出血证指明了方向;还将阴络、阳络进一步明确为:“阴络者,谓躯壳之内,脏腑、油膜之脉络……阳络者,谓躯壳之外,肌肉、皮肤之脉络”。唐氏之论丰富、完善了久病人络学说。 3 现代医家对久病入络学说的研究 3.1 内涵方面 杨氏认为“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多痰”、“久病多风”、“久病及肾”等理论都是由“久病入络”发展而来的。病之新久,有在经在络、在气在血之分。病久则正气不足,后天亏损,气血生化乏源。络血不足而虚,气不行血而滞,导致络脉血瘀。同时,邪气耗伤气血,虚风内动,津液不足,肾精暗耗,导致多虚、多痰、多风等的发生。 3.2 病因方面 孙氏 等认为其原因:①络脉细窄、沟通表里、运行气血,易为邪侵或久羁。②机体邪侵正虚,无以抗邪外出,招致更多的邪气。 3.3 诊断方面 邱氏 的诊察体会是:①“久”:病程较长。②“瘀”:血瘀或津凝之瘀象。③“痛”:主要自觉症状。 3.4 用药方面 王氏整理了叶天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