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其他非生物因子pH值.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其他非生物因子pH值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一、pH值(氢离子浓度) 天然水的pH值大多数在4~10之间,特殊情况可达到0.9~12之间。 海水的pH最稳定,一般在8~8.5之间。内陆水体的pH变化辐度就大得多,沼泽水由于含多量古敏酸,有时还有硫酸或其他强酸的存在,可使pH降到3~4以下,有些盐碱性湖,由于含有大量碳酸钠,pH可达9~11。但是一般淡水水体由于二氧化碳平衡体系的缓冲作用,pH多在6~9之间变化,有时由于浮游植物的强烈光合作用,pH在午后一段时间可达9~10以上。 内陆水体按pH值的分类 1中碱性水体 pH在6~10之间变化,由于二氧化碳平衡系统的缓冲作用,一般pH6~9。大多数湖泊、水库、河川均属此类; 2酸性水体 pH5,系沼泽之类; 3碱性水体 pH 9,一些盐碱性湖泊属此类,如青海湖、达里湖等。 水生生物按pH的分类 1.狭酸碱性生物。主要出现于中碱性水体,生活的pH幅度为4.5~10.5之间。常见的淡水生物和海洋生物都属于这一类。例如臂尾轮虫属的pH幅度多在4.5~11之间,而以7.0~10.0最适。鲤鱼为4.4~10.4,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均为4.6~10.2。海洋生物环境中pH较稳定,所以将梭鱼移植到青海湖和达里湖均不成活,pH是限制因子。 某些酸性和碱性水中的生物也是狭酸碱性生物。前者称喜酸生物,如某些轮虫(Elosauorallii)、原生动物(Hyalosphaenia)和无色鞭毛类(某些素裸藻),它们仅在pH3.8的水藓沼泽的中央部分出现;后者称喜碱生物,如某些蓝藻和软体动物。 2.广酸碱性生物,它们在酸性水体和中碱性水体中都可见到。例如长剑水蚤(Cyclops longuidus)和卵形盘肠溞即属此类;某些昆虫幼虫是非常强的广酸碱性生物,如大红摇蚊幼虫既能忍受低到2~3的pH值,又能忍受高到11~12的pH值。 pH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酸性条件对许多动物的代谢作用不利。 2.pH的变化影响动物的摄食,通常在酸性条件下,鱼类的食物吸收率降低。 3.pH的变化对水生生物繁殖和发育也有密切的关系。 4. pH对有机体的影响和溶解气体及某些离子浓度有关。 (一)生物栖息基底的作用 1.基底与介质的差别 介质是紧密围绕着生物有机体的,而基底是生物有机体生活在其表面或其内部的环境物质。介质是每种生物必不可少的,它们不是生活在水里就是生活于空气中,但有些生物则可以没有基底,如浮游生物和许多自游生物,终生浮游水中而不需要任何基底,介质一般不会由于生物的活动而变换,由空气到水中,或由水中到陆地,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但基底却比较容易地由于动物的活动而变换。 2.基底的作用 基底在动物的生活中通常起着活动基地、附着点、隐蔽场所、营养物质来源等方面的作用。生物的拟态,就是与基底混杂而不易被天敌捕食。绝大多数动物没有一定的基底就无从进行生命活动,缺乏合适的基底常成为动物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 (二)水体基底-底质 水体基底主要是底质,按其物理性质可分为硬质土壤和软质土壤,此外还可根据丛生的大型植物划分一类——草质土壤。 软质土壤由粘土(<0.01mm)、淤泥(0.01~0.1mm)和砂(0.1~1.0mm)等小颗粒组成;硬质土壤由砾(0.1~1 cm)、砾石(1~10 cm)和石块等大颗粒组成。 底栖动物按基底的划分 无脊椎动物按其与底质的关系可分为石栖动物、石草栖动物、草栖动物、砂栖动物、砂泥栖动物和泥栖动物6类。 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固着动物:在水体基底营固着生活的动物。如淡水壳菜、海绵。 (2)周丛动物:丛生在水生植物、木桩、船身和石块上的动物,如钟虫,仙女虫、轮虫(Rotaria). (3)钻蚀动物:具有特殊的机能,可以钻蚀坚硬的岩石和木材,并生活在自己钻蚀的通道内的动物。如海胆分泌酸类侵蚀坚硬的岩石。船蛆(Teredo navalis)凿木穴居。 (4)底埋动物:栖息于水底泥砂中,如寡毛类,水生昆虫幼虫、螺蚌等。 (5)水底自游动物:栖息水底表面能移动的动物,如螺类、虾,蟹等及一些鱼类。 水体基底的生态意义 1.底栖生物如栖息在不适的基质上,生活就要受到抑制并逐渐死亡 。背生摇蚊(Chironomus dorsalis)幼虫在粗砂中死亡率达88%,细砂中为57%,砂泥中为23%,淤泥中仅16%。武昌东湖中铜锈环棱螺在不同底质中的数量(个/m2)为:软泥14.3,腐泥5.9,粘土0.9,砂168.0(陈其羽,1975)。 2.必要的附着物或底质有时能刺激动物产卵,缺少这些条件产卵就不能进行甚至使卵巢退化萎缩。比目鱼类终生或在产卵期需要砂底;弹涂鱼类需要石底产卵以便产出的卵附着在石头上;鲑科和鲟科鱼类需要在清净的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