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夏玉洁(新).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谏太宗十思疏——夏玉洁(新).ppt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好女人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有时有一个绝种好男人 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 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 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 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 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 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 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 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 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 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解 题 谏——劝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后来,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研读课文,理清文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 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 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 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 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 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长高 使……稳固 疏通、深挖 树的根 德政与信义 明哲的圣人 最愚昧的人 动词,用、行 掌握帝王的重权 天地间 保持 克服 泉流,名词 国君 重位 水流,名词。 思考题: 1 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答:“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 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 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 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 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所有的 大 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难道 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 轻视别人 督责 威吓 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法,但是并不会缅怀(皇上的)仁德。 怨恨不在有多大,可畏惧的是人民(的力量) 应当 成功 表面上 过路人,名词 至亲之人 【简析】 1 概括历代君主的普遍规律: ( ) 2 以 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