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读书感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寻找读书感觉

寻找读书的感觉 一 记得我还是学龄前儿童的时候,就非常羡慕那些小学生,他们咿咿呀呀、摇头晃脑读书的样子真是叫人眼馋! 三年自然灾害刚过,我终于盼到了上学,背着书包,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融入到稚嫩的朗朗书声之中。这时才知道,我原来眼馋的那种读书方式被叫做“唱读”,不仅语文课要读,算术课里的口诀也要读,还有图画、唱歌、体育、手工劳动等等,要读、要学的还真不少,当时那感觉岂是一个“爽”字了得!不多久,我也能捧着书,摇晃着小脑袋,津津有味的读着:“屋前屋后,种瓜种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对于一个刚刚吃过本该用于肥田的豆饼的学童,读着这书中描绘的未来生活,仿佛就沉浸在田园诗般的梦境之中。遗憾的是,当时无缘结识《卖火柴的小女孩》。随着识字越来越多,课文也越来越长,渐渐老师开始阻止我们“唱读”,要求要学会“默读”和“朗读”。一开始,觉得学“朗读”不错,可以尽情表现,读书的味道更浓更足;但对于“默读”的要求却不太认同,读书还不让人出声,岂有此理?!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令我不解的现象:走进街旁的书棚,只见那些高年级的同学坐在大堆的“连环画”旁,竟捧着满页文字的小说看得如醉如痴,难道那些“字书”比“连环画”还好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读书方式渐渐被同化,一些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我慢慢体会到:“默读”不仅有助于提高读书效率,尤其是有助于透过字里行间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可至今,我在工作之余仍喜欢倾听朗读和观看演讲比赛,偶尔自己也朗读一两篇短文。 二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我已经是一位高中化学教师。眼前的学生也不再是过去的你我,常常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散发的浓烈的时代气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成为过去时,常挂在他们嘴边的球队、歌星绝对是世界级的,如果要查阅某方面的科技资料,他们的搜索能力会让你大开眼界。可有时候,他们的某些表现又让人困惑。 如果你要求他们先在课前预习新课,然后在课堂上讨论:本节的主题是什么?围绕该主题,教材是从哪些方面加以阐述的?其中提到了哪些重要的论点及其依据?这时,他们常常会投以茫然的目光,似乎在问:这不正是需要你讲的吗?似乎语言这个工具一旦离开了语文课堂,他们就只会用“简化版”了。相当部分学生已经不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而希望老师直接在黑板上写出一、二、三、四……,最好是与会考和高考结合紧一点,并边写边讲。据说,这样做的最大优点是便于学生做笔记和课后复习。 一场考试下来,总难免有学生问:老师,这考题中要答的内容书上有吗?我怎么没找着? 唯书是从,唯题是问,这种现象己是屡见不鲜,而这种读书之风总让人觉得有股呛鼻的霉味。 多年来,“高考研究”已成为众多大小报刊、杂志的热门专栏,也是基础教育科研的重要课题,其中有些虽夹杂有一定的功利倾向,但毕竟还是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求。学生必须读哪些书(未必是学生想要读的书),高考主要考的是哪些书?面对书山题海,消耗了学生、教师和各级教研员的大部分精力,几乎都处于疲于应付的窘境。而高考命题者的日子也并不好过,纵然想突破书的重围,使基础教育的现状有所改观,但考虑到社会影响因素和阅卷时评分标准的可操作性,也难有大的作为。况且,早有天罗地网追寻着高考命题变化的蛛丝马迹,加上捕风捉影,随时都有铺天盖地的教辅新书投放市场,使得“高考命题”几乎就处在全社会的围剿之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早有人忿然抨击道:这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只是,这种观点还没有被广泛认同。依据现有的教育文献记载,“应试教育”一说定为国产货应该没有争议,只是至今还没有哪位教育家对其基本理论、教育模式和相应体制予以系统阐述。若无人填补空白,“应试教育”恐难有正当名份进入教育史册。 另有观点认为:由于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对许多学生而言,能否进入大学不仅仅是关系到个人今后的发展问题,更多的是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质量问题。在这样一种社会现实背景下,学生必须做的,就是如何将一摞摞书中的“精髓”牢记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这也是一种无奈。背书、教书、考书之风盛行,决非教育一个行业所能改观,政府机关的公务员录用、领导干部的提职晋升又有谁能逃避的了呢? 然而,如同发明印刷术的意义远不止是免去了人们携带竹简的重负,如今升学成为学生读书的功利性目标,显然也不是教育的初衷。要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最终的落脚点还在于学生!对学生而言,没有实实在在的经验积累,读书时就难有真真切切的感觉,没有了真切实在的感觉,那发明创新也就只能是无本之末、无水之源了。我们该如何帮助学生找回自我、找回感觉呢? 三 首先,要改变基础教育的现状,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是非常必要的。眼前,国家在社会分工、就业的政策导向和舆论导向方面正在发挥着作用,高考改革、课程改革声势高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