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章X射线属性.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章X射线属性

第一章 X射线的性质; X射线波长为10-12-10-8m ,  在电磁波谱中位于紫外线与γ射线之间并与它们部分相重叠。   一般波长短的X射线穿透能力强,称为硬X射线,反之则称为软X射线。;电磁波谱: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 ;2、是粒子性和波动性的统一;X射线的性质;二、X射线的产生 ;2、X射线产生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三 、 X射线谱;1、连续X射线谱;连续X射线的产生;连续X射线谱特征;2、特征/标识X射线谱;特征X射线谱 ;基态;若K层产生空位,其外层电子向K层跃迁产生的X射线统称为K系特征辐射, 由L层或M层或更外层电子跃迁产生的X系特征辐射分别顺序称为K?,K?,…射线; 但距K层越远的能级,电子向K层跃迁几率越小,相应产生的辐射光子数越少,故通常除K?、K?外,忽略其它辐射。 若L层产生空位,其外M,N,…层电子向其跃迁产生的谱线分别顺序称为L?,L?,…射线,并统称为L系特征辐射。M系等依此类推。 ; 特征X射线谱及管电压对特征谱的影响 钼钯K系 1-20kV 2-25kV 3-35kV;K?射线的双重线K?1与K?2(钼靶) ;K系标识X射线谱的波长和工作电压;特征X射线谱特征;特征X射线小结;特征X射线小结;四、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 X射线的散射;非相干散射; X射线穿过厚度为dx的薄层单元时,其强度衰减率dI/I可表示为:;1)μ : 线吸收系数,单位为cm-1。;x;解:1. K?滤波片的厚度计算: 当一束平行的X射线垂直投射到吸收体的表面时,其透射光的强度I为: I = I0 exp (-?m?H) (1) 式中:H为吸收体的厚度,ρ为吸收体的密度, ?m为吸收体的质量吸收系数。 将公式(1)整理成log10的形式: log (I0/I)= 0.434 (-?m?H ) (2) 按题义要求:CuK?的 I0/I =50。代入公式(2)中得: H = log 50 /(0.434×286×8.92) H= 15.3 ?m;2. K?的透射率计算: 滤波片的厚度已确定为15.3 ?m log [100 / I ] = 0.434×49.2×8.92×0.00153 log I = log100 - 0.291 I = 101.71 = 51.3 即在此条件下CuK?辐射的透射率为51.3%。; 多元素物质(机械混合物、固溶体或化合物): μm = w1μm1 + w2μm2 + … 式中: w1,w2…-各元素的重量百分数 μm1,μm2…—各元素的质量吸收系数;(2)吸收限;荧光辐射(二次X射线) 俄歇效应:;吸收限;(3)吸收限的应用 ① 滤波片的选择 ;对于几种阳极靶常采用的滤波片; 阳极靶的选择;铁元素吸收系数随波长的变化;0.16   0.18;小结:X射线与固体物质的相互作用;五、X射线的探测与防护;; 1.X射线的波-粒二象性 2.连续X射线谱的特点 3.X射线产生的基本条件与基本性质 4.特征(标识)X射线的特点, 5.光电效应与俄歇效应 6.相干散射与非相干散射 7.什么叫特征X射线激发电压V激?;习 题 1-1 试计算波长为0.71?(MoKα)和1.54?(CuKα)的X射线束的频率(每秒)和每个量子的能量 是多少? 1-2 试计算管压为50KV时,X射线管中的电子撞击阳极靶的速度和动能。此时X光管发射的连续光谱的短波限及每个光子的最大能量是多少? 1-3铅对MoKα, RhKα及 AgKα的质量吸收系数分别为141,95.8及74.4,作图验证公式μm = Kλ3Z3。根据所作的曲线确定试样铅对60KV管压X射线管发出的最短波长辐射的质量吸收系数。 1-4 X射线衍射实验室为保护操作人员所用的铅屏厚度通常至少为1毫米。试计算这种铅屏对于CuKα、MoKα及管压为60KV的X射线管所发射的最短波长辐射的透射系数(I透射/I入射)。;1885年巴耳麦(J. Balmer)对氢原子在可见光区的十四条谱线总结出了巴耳麦经验公式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 C. R?ntgen)发现了X射线,初步研究了其性质。他于1901年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M. Planck)提出振子能量有不连续性的“能量子”概念,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中能量密度随频率变化的规律 1905年爱因斯坦(A. Einstein)提出“光子说”主张光子兼有粒子性,成功地解释了光最效应的实验规律 1906年汤姆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