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十营针刺疗法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五十营针刺疗法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针灸科,上海*”200025)
摘要为纠正患者异常的自身免疫状态,用五十营针刺循环疗法,顺着经气流注的方向,按迎随补泻法依次进针。结果:调整了机体的虚实,使阴阳达到平衡,甲状腺功能得到改善。30例患者中,治疗后T3、T4、FT3、FT4明显下降,S-TSH升高。结论:提高了垂体-甲状腺反馈调节功能,减少了甲状腺素的分泌与合成。
主题词刺法甲状腺机能亢进/针灸方法五十营针法??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是甲状腺机能增高,分泌激素增多及因循环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引起的一组内分泌疾病,是自身免疫损伤引起的甲状腺疾病。国内外对其免疫学发病机理方面的研究有较大的进展,但在治疗方面,没有任何突破,还存在药物的副作用。正气不足贯穿整个疾病的始终,是本病发生的内在依据。中医治本病,主要从气阴两虚及脾肾着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30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26例;年龄22~60岁,平均39.03±1.72岁;病程2个月~16年。伴有表现为突眼10例,眼外肌麻痹3例,甲亢周期性麻痹1例。
均根据西医甲亢诊断标准?[1]确诊。
1.2中医辨证
气阴不足、阴虚火旺型:颈部肿大,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倦怠,心烦少寐,心悸不宁,多汗手颤,眼球突出,舌红,脉细数或细弦。气虚痰阻型:颈部肿大、皮色如常,神疲乏力,胸胁满闷,气短倦怠,眼球突出,纳差,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腻,脉细滑。
2治疗方法
取穴:中脘、太渊、合谷、三阴交、神门、太溪、大陵、太冲、关元。
针法:用迎随补泻法,顺着经气流注的方向依次进针,留针28分48秒。
疗程: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6~7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休息1周。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2]
治愈:颈部肿块消失,症状及体征缓解或消失,有关实验指标恢复正常。好转:颈部肿块缩小,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有关实验指标好转。无效:颈部肿块无缩小或增大,症状及体征无好转,有关实验指标无改善。
3.2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
3.3结果
见表1~表4。
正常,针刺后血清总T3、T4含量明显下降。
表2显示,甲亢患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含量高于正常,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FT3、FT4含量明显下降。
表3显示,甲亢患者超敏促甲状腺素(S-TSH)含量减低,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含量明显上升。
从表4得知,针刺治疗对阴虚火旺者效果较气虚痰阻者好,阴虚火旺者有效率为89.47%,而气虚痰阻者为72.7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从图1临床疗效病程显示中可见,临床疗效与疗程的长短有关系。一般而言,针刺治疗甲状腺疾病疗程宜长,8~10个疗程疗效较好。另外,病程短,效果好,疗程也短。
甲状腺肿大及眼部症状的改变:30例患者中,2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治疗后15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占62.5%,3例眼外肌麻痹好转占20.0%,10例不同程度的突眼5例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占50.0%。
4讨论
甲状腺机能亢进是甲状腺疾病常见的主要症候,就中医而论,本病属”瘿”范畴,主要是由于五脏瘀血浊气和痰凝肝火所致。本病初起多为实证,久则表现为虚证。全身乏力乃其主要症状,是气虚本质之外露,故本病病机乃阳虚之本,阴虚火旺之标,乃是阳病及阴。盖甲状腺是内分泌腺体,此乃中医阴津之物。津之来源,由肺气宣布,脾气散津运化,三焦气化及肾藏精功能。一旦阳不化气,精液运化失职,导致疾病的发生,阳病及阴而导致阴虚。激素分泌减少,阴病及阳,精气虚而呈阳亢,故本病阴阳俱虚乃是其本质。
用五十营疗法进行治疗?[3],五十营疗法是以五脏为中心,经脉为联系,脾胃肾为主,而奉养五脏六腑之精气,成为全身调节中心。通过对中脘、关元穴及五脏原穴的针刺,从左到右,使其气血由左而上升,是阳育阴,至右而下降,是阴根于阳。从中脘为始,中脘是胃经经气聚集之处,一身性命之根蒂皆在于胃气,胃气是人体之太极元气,充周于一身,手三阳之所生,任脉之所发,足三阴之所终。太渊为肺经原穴,脉气会聚之处,肺朝百脉,辅佐心脏主宰人体血液循环。合谷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行气血,散滞启闭。足三里、三阴交为脾胃经穴,助气血生化,补气养血。神门为心经的原穴,补心气,宁神志。太溪为肾经原穴,肾水得命门之火所蒸,化气以上,肝受之而升腾。左阴右阳,一水一火。火之有余,缘真水不足也,补水以配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火之不足,就于水中补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大陵为心包经原穴,补气血,清心火,推动气血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