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反思呼吸内科护理安全及防范.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反思呼吸内科护理安全及防范

反思呼吸内科护理安全及防范【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安全管理;风险防范 内科是医疗机构内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科室,分析呼吸内科护理存在的风险因素,寻求其防范策略,降低护理风险系数,从而有效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现将呼吸内科护理风险以及防范方法分析如下。 1 治疗和操作风险是内科的主要护理风险 呼吸内科以药物治疗和基本治疗操作为主要工作特点,护士在执行医师的医嘱时,或者是对患者实施给药,用药物化解患者的症状;或者是为患者进行操作,用特殊的护理操作来缓解患者的病症。在给药时,有给药准确性、给药途径操作的恰当性等方面的风险;在护理操作上,尤其是涉及介入到患者血管、体内管腔等内部的操作,更是有很强的风险性。护理人员在操作中要严加防范。 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隐蔽着许多护理风险,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及抢救等各个环节过程中,甚至在极其简单或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中都有风险,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都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痛苦或无法挽回的损失。呼吸内科护理以基础护理为最多,基础护理涉及的环节也最多,因此在这些基础护理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护理人员重视护理质量的提高,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 呼吸内科是一个非常大的科室,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有的护士说话不注意场合,工作不注意细节,有误解时不解释或者解释不到位,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缺乏沟通。这些都会成为护患纠纷的导火索,甚至导致患者及家属在医疗、护理过程的细节中刻意地去找茬,制造纠纷[1]。 2 准确判断呼吸内科护理风险,强化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加强管理与监督 2.1防范护理风险方面,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护理风险的判断,也就是说,临床护士在实施某项护理活动时,必须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专科技能、患者自身状态等,对预期的或潜在的护理风险做出评估,在完成这一分析后,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避免相应的风险,同时将有关风险及防范方法告知患者或其家属,化解风险。 2.2强调护理细节管理,做到防微杜渐。内科护理环节多,操作的细节多,任何环节稍有疏忽即可能造成祸患,引起医疗纠纷甚至医疗事故。因此,呼吸内科护理中,特别强调护理细节的管理,加强护理细节的关注度。只有把护理细节做好了,才可能把护理操作做得尽善尽美,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 2.3加强护患沟通,通过护患互信化解风险。内科护理中专科操作多,基础护理操作多,药物使用多;多数患者病程较长,住院患者往往病情较重,患者再次入院较其他科室多,与医护人员关系较密切。如果沟通好了,患者接受医护人员则不易发生纠纷;如果沟通不好,患者对医护人员有不满,则很小的事情都可能引发纠纷。 3 氧疗护理风险 3.1氧疗时如吸入氧浓度过高、吸氧时间过长可发生氧中毒。防范策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决定氧流量和给氧时间。给氧时必须准确计算给氧浓度、流量、时间并记录,严密观察氧疗后的反应。预防氧中毒的关键是避免长时间高浓度氧疗。氧浓度的最大安全值在40%。吸纯氧最好不超过4~6小时。认真记录并保存好氧记录单,明确记录时间、流量、浓度、氧流量表数值、停氧的时间等,加强巡视,交接班及更换氧疗用品时应该查看用氧记录单。 3.2用氧时切实做到“四防”:防震、防火、防热、放油。加强病房管理,宣传防火、禁烟、通风的重要性,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 3.3氧疗时易出现气道干燥、出血,气道分泌物排出不畅,应安慰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湿化瓶内盛放1/3~1/2蒸馏水;蒸馏水每日更换。气道干燥及排痰不畅者可给予雾化吸入。 3.4用氧时,颠倒流量调节及插、拔管顺序,同时拧错流量开关,大量氧气冲入呼吸道可致氧冲伤。防范措施是吸氧时,先调节好流量再插管。停止吸氧时,先拔管再关闭氧气开关。 4 吸痰护理风险 4.1单次吸痰时间过长、两次抽吸间隔时间短可致低氧血症,防范措施是熟练掌握吸痰操作要领,抽吸时动作轻柔。单次吸引时间应少于15 s,两次抽吸间隔时间应大于3 min。在吸痰前、中、后,适当提高吸入氧的浓度,增大氧流量。 4.2抽吸时操作者自觉有黏膜被吸附时可能已造成气道黏膜损伤,所以操作时应注意吸引时正确控制负压(40.0~53.3 kPa,小儿40.0 kPa)。在无负压的前提下插管。 5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风险 5.1引流无效的预防措施是行胸腔闭式引流前严格检查整套引流装置是否通畅。引流瓶应放在低于患者胸部的位置,引流瓶内液平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60 cm。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打折或受压;密切观察引流管的水柱是否随呼吸上下波动以及有无气体自液面逸出;密切观察引流的颜色、量及性状,并及时准确记录。必要时可根据病情定期捏挤引流管,防止堵塞。当水柱波动不明显、液面无气体逸出时,应及时准确地判断是肺组织已复张还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