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写作中模糊性语言使用
新闻写作中模糊性语言使用新闻写作要讲究语言的正确、规范、科学,无论是叙事、描写,都要正确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来不得半点虚夸。然而,由于客观事物不间断的矛盾运动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兼容与转化,记者要在匆忙的瞬间很难迅速确定事物的性质、范围,特别是难以对事物作出量化的判定,因此,在新闻写作中就要不可避免地应用模糊性语言。
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事物总是在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化中发展的。质变往往具有质的规定性,使事物处于比较清晰,相对固定的状态;而量变则具有机缘与不确定性,使事物呈现流变状态,事物间的界限不都是清晰、明朗的,有时则呈现出模糊状态。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大千世界中一些模糊性事物和现象反映到大脑中便形成模糊性思维。所以,模糊性语言,是模糊性思维的物质外壳。马克思指出:“辩证法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可见,作为反映事物辩证逻辑的思维来说,既存在着“非此即彼”的明确性状态,又存在着“亦此亦彼”的模糊性状态。这就是出现模糊性用语的哲学依据。由此看来模糊性用语的广泛使用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模糊性语言。譬如: “这个人是个高个儿”,一米八十、一米九十都可以说是高个儿,象姚明这样两米以上的“小巨人”在广义上说也属高个儿。至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语言更是屡见不鲜:“千里莺啼缘映红”,“轻舟已过万重山”,“飞流直下三千尺”,“千里莺啼”,“万重山”,“三千尺”均不是精确用语,是模糊性的虚拟夸张。明朝有个叫杨开俺的学者对“千里莺啼”提出质疑:“千里莺啼”谁能听得到?千里“绿映红”的景色谁能看得到?认为不如把“千里”改为“十里”。这样一改,文艺创作就被禁锢在刻板的正确之中,艺术也就失去了自身的魅力。
新闻写作当然不同于文艺创作,它要格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它要求讲真话,讲事实,讲实情,报道的都是真人真事。但新闻写作并不能完全排斥模糊性语言。新闻记者在报道客观事物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对某些事物和现象不能追求绝对的精确,可以应用模糊性概念。在一些消息和通讯中,我们有时可以发现在“五个W”上的模糊性用语。如通讯《她属于人民——悼作家丁玲》中写道:
她生在南国洞庭之滨,成长在中国革命的风雨里……在北大荒,在狱中,在太行山,丁玲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里的“南国洞庭之滨”,“太行山”“在狱中”,都是一些模糊性用语,没有明确指出这位文坛泰斗出生在那里 ,在哪些地方经受了何种磨难,以致造成她承受着巨大压力。此外,一些外电消息中经常引用的“有关方面人士”,“此间官方人士”“据权威人士透露”“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等,也都是一些模糊性色彩的用语。上述这些模糊和忽略,虽不是精确的表达方法,但都是为读者的心里所能接受的,人们并不因为新闻中出现了这些模糊性用语,而怀疑新闻是否真实。正如英国语言学家琼斯说的那样:“我们大家(包括那些追求精确无误的人)在说话和写作时使用不精确的含糊的、难于下定义的术语和原则。这并不妨碍我们所用的词是非常有用的,而且确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人具有常识(直接的感觉,直觉)通常人们尽管使用不精确的表述和难于下定义的术语,但仍然能相互理解。”
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记者在了解客观事物时,有时对其范围的宽窄、水平的高低、程度的深浅、速度的快慢,影响的强弱,损失的大小,一时难以作十分正确的判断与估量,而新闻的时效又不允许等待;另外,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否,发生的规模与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记者只能采用模糊手法对报道对象进行综合识别与总体评价。譬如,记者在报道中经常运用“可喜的发展”,“举世瞩目的成就”,“长足的进步”,“取得特大丰收”,“相当于……水平”,“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可望获得转机”,等语句,就是用模糊识别与评估方法,对报道的事物及发展趋向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评估表面上看似乎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但由于对事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作留有余地的估价,反映了事物的随机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要比确定性的 评估更为正确。
笔者认为,新闻写作中模糊性用语的使用,大体上适用于下列几种情况:
1.为了把新闻写得鲜活、增强吸引力,在应用形象思维中离不开模糊性用语
新闻虽不是文学,但却又是文学的近邻。新闻写作同文艺创作一样需要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总是同模糊性用语结伴而行。譬如,穆青等记者采写的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有这样的细节描写:
直到第三天,当社员走出棉田,围在一颗大树下面休息时,他终于鼓起勇气凑了过去。人们用同情和关切的眼光看着他,沉默着。半响,吴吉昌好像自言自语地说道:“棉苗长的不错啊。”队长立刻回答说,“就是挂桃少”。老汉说:“那是因为前期管理没跟上。”一位女社员冲口说:“吴劳模,你给指点指点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智算中心项目安全管理方案(模板).docx
- STS1-7SE微波栅栏产品说明书 民用雷达周界安防入侵探测船只探测渔政管理航迹跟踪主动探测V1.0.pdf VIP
- 6月护理核心制度考试试题.docx VIP
- 注塑模具管理控制程序.doc VIP
- (正式版)D-L∕T 5496-2015 220kV~500kV户内变电站设计规程.docx VIP
- 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原因与对策研究.docx VIP
-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详细篇)根据2022版科学新课标编写.pdf VIP
-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价值观塑造.docx VIP
- 北大软微金融科技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pdf VIP
- 内科学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