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体会语文声形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引领学生体会语文声形色

引领学生体会语文声形色从心理学角度说,高中生的思维以抽象思维为主,但并不意味着高中生的思维中就没有了形象思维。苏联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理论是冰冷的,但它也让我们感到温暖。”它是说,抽象思维是通过概括、推理、判断最终得出结论(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这也就意味着抽象思维是以概念为思维起点的,而概念往往是冰冷的(没有色彩与形象),可一个人的思维怎能只停留在这样的形式之上呢?他必然要把抽象的概念还原成一个个形象,而这一个个形象会给人以生活的气息让人觉得温暖。基于这种认识,我对高中语文课有了这样以下的思考。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汉字的发音由声母与韵母两部分拼出,有四个声调。可以利用汉字的这种声、形、色的可感性开启学生学习语文的智慧之门。 一、语文的声 阅读本来是一种单纯视觉活动,可如果我们对文字细心研究则可以调动起我们的听觉,使平面的阅读变得立体。 1.关注拟声词和动词。“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人》)、“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陶渊明《归园田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这些语句当中有“吠、鸣、滚滚”等动词,也有“萧萧”这样的拟声词。如果我们对这些文字加以推敲研究,我们的阅读将是十分平淡枯燥的;可当我们在阅读时利用想象,把狗吠声、鸡叫声还原出来,把萧萧落叶的那种干燥的哗哗声和长江滚滚而逝的轰鸣之声还原出来,试想我们的阅读将会是多么的精彩,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妙啊!阅读是一种能力,能力是可以培养和锻炼的,而这一能力的生成一定是在某种意识的促动之下形成的。利用想象还原某种声音就是诸多阅读意识中的一种。 2.关注声韵。汉字的声韵美是独一无二的。闻一多先生强调的“诗歌三美”中就有声韵之美。诗词韵脚的和谐之美,文章当中排比句气势的铿锵之美,对偶句的整齐之美,顶针句的回环之美,这些美可以说把语文这一学科打扮得美不胜收。罗丹说:“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文章当中处处有美的存在,我们缺少的不是发现美的眼睛而是发现美的意识。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只有用心去体会去感悟,才能把它的美赏析得淋漓尽致。 二、语文的形 1.关注形容词和比喻修辞。“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甜甜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段文字当中有“曲曲折折、甜甜、亭亭”等一系列描摹性的文字,作者把不同形态的荷花与荷叶比作“舞女的裙、星星、明珠、初浴的美人”。文字是抽象的记录符号,铅印的汉字已没有了书法的艺术美,可汉字所描摹出来的形态是美的。学生如何在初读文本的时候就能把这些美体会出来,体会得到位呢?要靠老师的引导。如引领学生赏析“曲曲折折”?在听觉上,“曲曲折折”如同重奏或交响乐曲,浑厚有磁性,耐人寻味,而“曲折”则如同小喇叭单薄高亢不柔和;从视觉上,“曲折”则如同“Z”显得倔强,风骨外露,棱角分明,不妥协,而“曲曲折折”如同“S”线条柔美,如体态丰满三围比例和谐的少妇的侧身——美,而且美得耐人寻味。从这一点上说,在高中语文课上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有关形象的想象与联想就显得十分的必要和重要了。 2.关注文章的形式。语文学科的可爱除了丰富的人文气息外还有他的形式。古体诗的自由,如潇洒飘逸的舞者;律诗的整齐,如方正严肃的君子;散文诗的参差变化,如热情奔放的少年;短篇的小巧灵活,如精神饱满朝气蓬勃的少年;长篇的恢宏厚重,如阅历丰厚稳健持重的长者。可见,把赏析形式美的意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有了审美意识才能涵养出审美情趣。 三、语文的色 1.关注色彩名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月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这些语句中有“红、绿、蓝、青”直接表颜色的名词,我们在阅读时若是把这些颜色还原,试想我们的阅读将是多么的精彩啊!苏轼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苏轼为什么能在王维的诗中体味出画的精神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苏轼从王维的诗中品出了颜色。画是不能缺少颜色的,可颜色只有以艺术家的眼光被组合搭配,绘画才能精美好看,所以把色彩单纯地还原对于阅读来说还是不够的,还应从全篇着眼,想象出色彩的构图。 2.关注色彩的搭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不论是色彩上的搭配还是构图上的设计真可谓匠心独运。黄鹂两只,鸣于刚刚发芽的翠绿的柳树之上,一行白鹭在万里无云的青天之上翱翔。简单的两句诗,却把人们的视角由近拉向远方,如同摄影时拉长了焦距,使镜头的内容得以扩展和充实。“黄与绿”的搭配,“白与青”的组合,是那样地和谐自然。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体会文本的声、形、色,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