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学术本位走向世界 以科学理论把握未来
以学术本位走向世界 以科学理论把握未来今天,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全国性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报纸《中国社会科学报》迎来了三周岁生日。
从2009年盛夏飘出第一张散发着油墨香的《中国社会科学报》,到如今数十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各界读者品读珍藏、高度重视,1000多个日夜的披星戴月、辛勤耕耘,《中国社会科学报》这份学术理论专业报纸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三年来,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社会科学界的支持帮助下,《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艰辛中探寻,在积淀中超越,从初创到发展,从幼芽到壮大,为努力建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学术话语体系,服务国家,升华文明,与国际学术展开平等而不失尊严的对话,不懈追求,不断探索。
她诞生于一个伟大的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报》诞生和成长于一个伟大的时代。
新世纪以来,从宏观架构到具体运作,党和国家不断为文化建设和学术腾飞提出新理念和新要求。党的“十六大”明确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进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把中国社科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职责定位和发展目标,不断提出新举措,落实新行动。《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创办,就是这些重要举措之一。2009年7月1日,陈奎元与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共同为《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揭牌。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1周年之际,陈奎元亲笔题词:“永葆科学精神,坚持实践标准,弘扬优良文风。”在这张报纸创办、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报》编委会主任王伟光也多次强调,《中国社会科学报》坚持正确方向,紧扣时代脉搏,建设了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得到了广泛认可,站稳了脚跟。《中国社会科学报》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坚持方向,强化管理,培养人才,树立品牌,扩大影响,再攀新高峰,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排头兵和实验基地。
学术的逻辑归根到底是由时代的逻辑所决定的,塑造和建构一份专业的学术理论报纸,同样离不开对时代图景和世界形势的深入思考。环顾当今世界,欧美债务危机激烈震荡、“占领华尔街”全球蔓延、中东北非“革命”来势汹汹,世界经济格局、政治格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纵观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60年的艰苦奋斗,30年的伟大探索,中国正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正在造就一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国正以恢宏的大国气度屹立于世界之林。在中国成为全球重要力量的现实面前,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面临深刻变革的背景之下,以科学的方式推动中国发展,以思想的力量引领时代变革,是当代中国学术应有的高度,也应当成为中国理论学术报刊的自觉。
对时代的考察提示人们,中国学术处于重大转变的前夜,正面临世界性的发展机遇。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经验的同时,时代要求中国学术冲破西方话语的藩篱,发出中国学术独特的声音。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学术。在时代的大潮中,《中国社会科学报》紧扣学术,应运而生,乘势而上,稳步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自诞生之日起,就热忱地投身于历史进步的洪流,全力推进中国学术实现理论自觉,塑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行程。
《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办报实践,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对这份报纸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他说:“这是一份最年轻的报纸,办得很不错”。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致函《中国社会科学报》:“报纸办得不错,有见解,有品位,学术气氛较浓,文风严谨生动,版面庄重活泼,能够在浮躁喧嚣的风气下,保持学术刊物的操守和尊严,甚为可贵。”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也专门致函:“技术可以无限地增加财富;文化才能永远地开启智慧。若社科能成为文化创造的中军,则社科报自是民族心智之窗口。”
从创业到腾飞
《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创办和发展绝非偶然,而是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和精心的部署。
2008年10月9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