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莱比锡画派与中国的近距离写实油画群体的比较研究.docVIP

德国莱比锡画派与中国的近距离写实油画群体的比较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国莱比锡画派与中国的近距离写实油画群体的比较研究.doc

  德国莱比锡画派与中国的近距离写实油画群体的比较研究----绘画艺术论文 --第一章 柏林墙的一代 第一节 德国新莱比锡画派的形成与发展 1.1.1 新莱比锡画派的形成 “新莱比锡画派”的基石是“莱比锡画派”,他们都与莱比锡平面设计及书籍艺术学院(Hochschule für Grafik und Buchkunst Leipzig)有着很深的渊源和多维的联系,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先后学习、工作于此。 莱比锡平面设计及书籍艺术学院创立于 1764 年,当时是专门培养绘图和版画、印刷人才的学院,用以满足出版业对铜版画日益增长的需要。这所大学主发展过程中,先后成立了木雕、版画、石刻画工作室,在摄影技术进人们的生活后,又于 1893 年成立了摄影学系,至此,该校成为世界上第一所图书艺术的专门院校。第三帝国时期,由于纳粹的文化政策而导致大量师资的流失,以至于被迫关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政府于 1947 年以“国立莱比锡反画与图书艺术学院”为名重新设立了这个学院,但时任校长的马斯洛夫(Kurt Massloff),全力推进苏联艺术界所奉行的 19 世纪的现实主义传统。这种僵化的教条式的教学理念曾一度局限了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化创造。 终于,这种沉闷的局面被以贝尔哈德·海斯(Bernhard Heisig, 1925-)、沃尔夫冈·马特奥伊尔(attheuer, 1927-2004)、维尔纳尔·图博克(artin Kobo)、提姆·爱特尔(Tim Eitel)、(克里斯托弗·胡克赫伯勒(Christoph Ruekhberle)、大卫·施奈尔(David Schneel)、马蒂亚斯·魏施尔(Matthias ax Beckmann)的绘画传统。进入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的学生们依然坚持于裸体模特写生、透视法和形式构成分析。即使新媒体系已经以革新者的姿态在学院里出现,绘画系依然没有任何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莱比锡画派”为这个停滞的艺术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根本变化。在莱比锡艺术学院,他们学到了精湛熟练的技巧,他们热衷于具象艺术,偏爱冷漠、忧郁题材。经历了社会系统变革的年轻莱比锡画家们不约而同地在作品中流露出幻灭的气息。耶鲁艺术学院的院长、2007威尼斯双年展主策展人、评论家罗伯特·斯托((Robert Story)这样认为:“这些艺术家正在回归一种文学化、叙事性的图像表达方式,并赋予其不安、混乱的气息。”他们将所有对于剧烈变动时期的社会报以冷眼旁观,毫不修饰的释放被压抑的种种欲望。纵观这些画家的作品不难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风格和形式的差异,但是他们在题材选择上对于德国社会在统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社会变革进行象征性的表述这一点是相通的。在这些艺术家的世界中,划分着个人和社会、意识形态和资本的界限,把德国统一后政治、经济上的不平衡和冲突呈现在观众面前。“新莱比锡画派”领军人物尼奥·劳赫作品中蒙太奇式的场景组合,不和谐的构图中加入了许多引起社会系统激烈转变的影像。通过尼奥·劳赫的“拼贴世界”,或许看不清真实的莱比锡,但是看到了东德真实的转型之痛。 之所以新莱比锡画派的艺术风格会走向这样一条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与其画派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直接的关系。新莱比锡画派的艺术家们都是在东德政府建设的莱比锡美术学院成长起来的具有东德历史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是建立在东德政府曾经倡导和推行的苏联文化的基础上的,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是由于冷战而和全球艺术界完全切断联系的“净土”上形成的。可是,当他们的艺术理念成型之后,当他们刚刚踏出东德在世界艺术汪洋中航行,德国的统一彻底改变了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艺术观随着柏林墙的倒塌经历了一次巨变。 柏林墙的倒塌,不仅仅是一种隔膜的消除,更是一种交流的开始。由于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表现是在与其他艺术流派完全零交流的状态下形成的,所以,新莱比锡画派的艺术家们成了当时艺术界绝无仅有的“另类”代表。新莱 --比锡画派的艺术家们对于东德文化留给他们的回忆十分敏感,在艺术思考的过程中难以摆脱东德文化的影子,所以完全拒绝西方艺术创作思想对他们的影响,与此同时他们对于东德文化的态度却不再是一味的赞同,而是表现出了及其深度的反省和自嘲,这种自嘲和反省,最终表现为新莱比锡画派中刺骨的讽刺,这种讽刺体现在新莱比锡画派艺术作品的方方面面,而且,这种讽刺并不是他们曾经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而是那些曾经出现在他们的信仰当中的,看似维护他们的信仰却最终做着毁掉一切事情的人和事。 第二章 没有宣言的一代 第一节 中国近距离写实油画群体 2.1.1 中国近距离写实油画群体的形成 中国近距离写实油画群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时间上看大致形成在上世纪 90 年代。1989 年是具有转折性的一年。国际上冷战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