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场》“自然”网络中的群体生命形态.pdfVIP

《生死场》“自然”网络中的群体生命形态.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死场》“自然”网络中的群体生命形态.pdf

901.33 东岳论丛Sep.,2012No.9 《生死场》“自然网络中的群体生命形态 王桂青1,姚若冰2 (1,上海金融学院入文艺术系,上海201209; 2.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文与国际交流学院,上海201209) [摘要]在有关《生死场》的启蒙主义解读中,对小说中体现的群体生命形态全盘否定的倾向早巳屡见不鲜, 然而这是非历史性的,有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偏颇,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小说的曲解。运用文本细读法和阐释学理 论,在与前人对话的基础上,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层面出发阐释《生死场》,可以呈现其中的群体生存状态和生命形态 及其所蕴涵的意义,进而肯定农民作为自然之子所表现出的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关系以及对自然的珍爱务敬畏,同 时对人的生命意识、主体意识的沦落现象进行追根溯源。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自然”网络;生命形态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z012)09—0059—03 多年来在有关萧红《生死场》“众声喧哗”的阐释中,除 民灵魂”的重任,深入地剖析批判病态、愚昧的民族文化心 了流传甚广的抗日的民族国家的解读之外,活跃于上世纪八 理,反思阻碍民族进步的精神痼疾,真正成为鲁迅精神血缘 九十年代的启蒙主义批评也一直占据话语优势。可以说钱 上的“女儿”。但如果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她1934年9月完成 理群发表于1982年第1期《十月》的《“改造民族灵魂”的文的早期之作《生死场》,总有一些偏颇。实际上,萧红在写 学》一文为从启蒙主义视角研究萧红的创作开辟了思路。该 《生死场》时,虽未回避揭示农民的愚昧、麻木,但这并不是她 文虽未专门论述《生死场》。但强调了萧红小说和鲁迅小说改 的主要关注点,也没有成为她自觉的追求,更不像鲁迅那样 造国民灵魂的精神性继承关系,认为“鲁迅正是从‘改造国民 把批判国民灵魂“意识形态化”。在《生死场》中,她主要关 灵魂’这个角度充分肯定了萧红创作的思想和文学价值”。 注的是“自然”背景中原生态的农民生活,对“自然”网络中 此后论者们多从“改造国民灵魂”的角度出发,挖掘萧红《生 农民的“动物性”生存现状怀有某种程度的认同和同情性理 死场》的创作中与鲁迅的精神关联,从而视小说中所表现的 解,同时思考人的生命价值以及生与死的哲理,对人的生命 农民生命形态为“动物性”的愚昧麻木状态予以全盘否定。 意识、主体意识的沦落现象进行反思和追根溯源。 影响力颇大的有孟悦、戴锦华研究现代女性文学的专著《浮 出历史地表》,往往被看做女性主义批评的发轫之作。该书 为萧红专辟一章,将启蒙主义和女性主义相结合,给萧红研 生活在这里的乡民们,基本上还处于农业文明时期,固 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其对《生死场》首先是启蒙主 守着“靠天吃饭”的传统信念。他们是自然之子,作为自然的 义的解读,认为小说“超越了30年代农村小说的表现视域, 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他们生于土地,长于土地,“用自己的 她写的是历史,是我们民族历史的性格和命运,是我们民族 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粮食,养出畜类”@。他们 大多数人众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自然——生产方式和生活 和自然和土地相互依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和深挚的情感。小 方式的惨败和悲剧。这一悲剧来自一个由外来民族入侵带 说一开始就是一幅盛夏时节的田园风光图。在和谐的自然风 来的世界性的视域。”同时,她们还看到“《生死场》另一个引 景中,二里半和他的儿子罗圈腿在寻找走失了的山羊。他们 人注目之点在于是继鲁迅之后延续了对国民心态的开掘”, 执著地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和自然水乳交融在一起。“每日 《生死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历史的思索,对国民灵魂的 二里半走在杨树下,总是听一听杨树的叶子怎样响;看一看 批判”④。的确,萧红在1936年独居日本时期曾说过“中国 杨树的叶子怎样摆动?杨树每天这样……他也每天停 人的灵魂在全世界中说起来,就是病态的灵魂”,“中国人有 脚”四。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