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教育、欧洲“新教育运动”与 中国“乡村教育运动”
欧洲“新教育运动”与 中国“乡村教育运动” 一、欧洲“新教育运动”与中国“乡村教育运动”相同之处 二、“乡村教育运动”的中国特色 三、两场教育运动对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启发与省思 (一)通过教育家开办教育机构来展开 一、欧洲“新教育运动”与中国“乡村教育运动”相同之处 (二)教育实践开展同教育理论研究并行 (三)同属于“现代教育派” 欧洲的“新教育运动”就是从一些教育家开办“新学校”而发展起来的,这一点也可以从它的别名“新学校运动”得到印证。 中国的“乡村教育运动”在美国教育实验的影响下,更多地采用了划定农村教育实验区的办法。但在这些实验区内,教育家们也是通过开办各种教育机构来进行的。 (一)通过教育家开办教育机构来展开 1889年,英国的雷迪在艾博茨霍姆城开办了一所“新学校”。从此,“新学校”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被广泛建立。 如1898年狄摩林在法国开办了罗斯新学校; 1898年德国人利茨也开办了同类学校;1910年保罗希布又建立了德国著名的欧登瓦德学校。 随着这一运动的深入发展,1912年,在瑞士成立了“国际新学校事务局”,作为各国新学校相互联络、相互促进的中心,之后,“新学校运动”便迅速波及到了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而且更具有了国际化色彩。 如1926年,中华平民教育社将河北定县作为实验区,随后即开办了平民学校、平民职业学校、平民讲习所等;而梁漱溟更是在“乡农教育实验”之初,即开办教育机构; 1928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镇江黄虚村成立了农村改进实验区,冬季即开办了民众学校; 1929年首先开办了河南村冶学院,1931年又在山东开办了建设研究院。 教育家们同时选择了这一形式来开展各自的教育实践,除了有“乡村教育运动”对欧洲“新教育运动”的模仿学习的成分外,恐怕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它符合教育发展的一些规律,即教育不能脱离一定的制度和形式而独立存在。教育家们要想实践自己的教育思想,就必须有教育实践的支持,开办教育机构,恰是实施教育思想的最佳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完整彻底地得到贯彻,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又可以进一步修正完善自己的理论和设想。 (二)教育实践开展同教育理论研究并行 雷迪在开办“新学校”时已经认识到:“只有理论是不够的,同时必须有实际,理论与实际这两个元素,应同存在学校里,正如他们常在我们身旁。”但他并没有对“新教育”加以理论上的论证。 1898年,狄摩林在法国开办罗斯新学校的同时,从理论上论证了“新教育”的概念,开始了对“新教育”的理论探索。 而瑞士教育家菲利耶尔为《比利时新学校》一书作的序言,更对新学校的基本原则进行了理论归纳,不仅概括了“新教育”的目的,而且全面地阐明了它的基本任务、内容与方法。 一战后,“新教育运动”以及“新教育”理论进入第二个阶段的发展,使“新教育运动”呈现出多样化的繁荣景象,理论更趋于成熟,与实践的结合也更为密切。 如果说欧洲的“新教育运动”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逐步上升为理论的话,中国的“乡村教育运动”则显得更为自觉,从一开始就有理论支持,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其他各主要乡村教育家也都是基于对“乡村教育”的理论思考而展开这项工作的。这是与在此之前教育家多次出访欧洲、美国,借鉴其民众教育、乡村教育的经验分不开的。这就使得我国的“乡村教育运动”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为以后的成就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乡村教育运动”进行的过程中,教育家们更是结合实践不断反省与探索,使理论不断完善。如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思想,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完善的;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是与他的教育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他们的理论显得真实、可靠,更能贴近实际需要,更具生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良好传统,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三)同属于“现代教育派” 首先,在教育过程中都更加关注教育对象。 雷迪在自述开办“新学校”的宗旨时指出:“儿童要变成一个完人”,“学校应成为一个真实、实际的儿童能在该处发现自己的小世界”。可见,它从一开始就与传统教育的无视儿童的弊端相对立。 1920年,爱伦凯在《儿童的世纪》一书中提出“ 20世纪儿童的世纪”一语,道出了“新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解放儿童”。 1921年,“国际新教育协会”成立。它的几条基本原则中多次提到“尊重儿童的个性”,“使儿童的天赋兴趣得以自由的施展”,“儿童能在自己的生活中看到和实现其精神力量的优越性”。 1942年,“协会”又通过了一个儿童宪章,宣告了儿童所具有的基本的和最低限度的权利。 在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中,虽少有这方面的直接论述,但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可以作为一个佐证。参与该学制制定的大多数教育界人士都从事或支持“乡村教育运动”,因此该学制提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