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研究

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研究【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2005年3月~2009年12月本院行剖宫产术后出现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合并肥胖14例;妊娠水肿10例,其中有6例下腹部皮肤水肿;贫血(Hb400ml者2例);试产失败改为手术者8例;粪性羊水5例。经治疗后所有病人都治愈出院,住院时间为8~18天不等。结论 肥胖、妊娠水肿、贫血、滞产以及术中操作不当均为造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原因,而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1 切口脂肪液化是术后腹部伤口愈合不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为了解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本文对16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3月~2009年12月我院行剖宫产909例,其中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共16例,年龄20~38岁;发生率1.76%;其中纵形切口12例,占75%,横形切口4例,占25%;二次剖宫产5例,占31.25%。 1.2 诊断标准[1] (1)术后切口有淡黄色水样渗出液或血性渗出液,或部分病人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切口无红肿及压痛;(2)病人无其他自觉症状;(3)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4)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升高。 2 结果 2.1 发生因素 合并肥胖(标准[2]:腹部皮下脂肪厚度5cm)14例;妊娠水肿10例,其中有6例下腹部皮肤水肿;贫血(Hb400ml者2例);试产失败改为手术者8例;粪性羊水5例;二次剖宫产5例;术后咳嗽1例。有5例为同一医生主刀同一年内出现,其中3例均无上述原因。 2.2 处理 (1)2005年3月~2007年11月病例12例,纵形切口9例(3例为二次剖宫产),横形切口3例(1例为二次剖宫产)。10例于术后第5~7天术后切口渗液较多时才发现并处理,2例出院时伤口无异常,出院后2~3天因伤口渗液回院。其中7例渗液较少,包括横形切口3例,纵形切口4例,切口仅部分愈合不良,拆除该处1~2根缝线,将液化坏死脂肪组织清除,搔刮伤口保持创面新鲜,内置盐水纱条引流,并予微波理疗每天2次,住院时间10~13天。5例渗液较多,均为纵形切口,切口不愈合,清除液化坏死组织后予凡士林纱条引流,待肉芽组织新鲜后及时行Ⅱ期缝合,缝合方式为间断全层缝合,术后加强抗炎治疗,7天伤口拆线,住院时间18~20天。(2)2007年12月~2009年12月病例4例,纵形切口3例(1例为二次剖宫产,1例为肥胖者,1例为二次剖宫产并为肥胖者),横形切口1例。于术后第3~5天发现,伤口有少许渗液时,即每天换药,并在换药时按压切口皮下挤出渗液,微波理疗,每天2次,住院时间8~10天。经治疗后所有病人都治愈出院。 3 讨论 3.1 伤口脂肪液化的原因 伤口脂肪液化不是感染伤口,它无感染症状,发生机制尚未明了,但公认原因有:糖尿病病人、电刀使用、肥胖、贫血、妊娠期水肿、营养不良等[3]。有报道剖宫产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率为0.34%[4]。本院为基层医院,无糖尿病病人及无电刀使用,虽有报道这两项均为重要原因,但不在本次分析中。本文16例病人的资料提示:剖宫产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一般出现在术后5~7天,也有于伤口拆线后发现,发生原因主要与肥胖、妊娠期水肿、贫血、试产时间长、重复手术、粪性羊水污染有关。本院发生率1.76%,有5例为同一医生主刀同一年内出现,估计术者手术操作也是较主要的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为:(1)肥胖病人切口脂肪层太厚,反复多次切开皮下脂肪,令脂肪切成孤岛状,影响血运。(2)在切口反复机械操作(如挤压),破坏大量脂肪组织及毛细血管,引起脂肪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液化。(3)手术时间过长致切口暴露时间长。(4)动作粗暴以致组织损伤过多、止血不善引起血肿。(5)组织层次对合不佳,形成死腔,缝合过松或过紧。(6)粪性羊水污染。纵形切口较横切口发生率明显增多,考虑与皮下脂肪厚薄、纵切口张力大有关,有报道下腹部切口裂开纵切口较横切口发生率多20倍[5]。术后咳嗽、呕吐引起腹内压升高,患者原有营养不良等也不利于伤口愈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2 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 (1)治疗原发病:贫血者注意纠正贫血,咳嗽者予止咳化痰治疗,必要时可适当利尿,减轻水肿。(2)术后注意抗感染,加强支持治疗。(3)术后加强伤口护理,及早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