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创新精神及秦国对大国超越.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商鞅创新精神及秦国对大国超越

商鞅创新精神及秦国对大国超越【作者简介】 叶自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中国外交思想研究、对外开放与中国现代化、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和俄罗斯东欧政治等。 主要著作:《中国大战略》、《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外交思想》、《新中国外交思想》等。 摘要 秦国作为战国初期的落后国家,在商鞅变法后,先后超越当时的强国魏国和齐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制度创新是秦国崛起最重要的原因:一是商子范式的整体治国思想体系的创新;二是商子的具体治国理念,即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管理体系方面的创新。商子在解决三农问题、以法治国、政治上下流动等重大的政治问题上,表现出巨大的创新精神,并在秦国的制度上体现出来。 关键词 商鞅变法 制度创新 大国崛起 秦国在战国初期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都远不如当时的魏国、齐国、楚国、赵国等国。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而混合了西部诸戎习俗的秦国也常以“戎翟”自称。司马迁曾认为秦国“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很长时间都还“杂戎翟之俗”,是个“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的国家(《史记·六国年表》)。这样一个国家何以在短时间内超越当时的大国而最终一统中国?商鞅变法对此功不可没。 商子范式——秦国整体治国思想体系的创新 秦国的崛起首先得益于建立了以商子思想为标志的宏观的治国思想体系。在此之前,华夏体系各国的治国思想,不是礼治就是人治,或各种治国思想交错影响,不成体系。唯商鞅入秦,在多次与秦孝公讨论和以后的政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体系完整、逻辑严密,既充分吸取魏国、赵国、齐国等国的先进经验,又紧密结合秦国国情和当时的国际环境的治国思想体系。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卫国人,战国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后人将商鞅的思想编辑在《商君书》①一书中,虽然郭沫若、梁启超等人认为该书是伪书,但学术界相当多的专家基本肯定《商君书》的作者是商鞅,或虽然融汇了其他法家的思想,但基本上反映了商鞅的思想。《韩非子·五蠹》篇指出:“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也说:“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商君书》正好有《开塞》、《农战》篇,说明确有此书。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商鞅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魏惠王对公叔痤嘱托不以为然,不用商鞅。后“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公孙鞅听说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便携带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商鞅三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不同的方略,认为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说服了秦孝公,并被任“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前359年开始变法,后又被任为大良造(《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对当时儒家提出的治国思想体系进行了尖锐的批判,特别指出儒家在当时虽然影响很大,但其治国方面最大的弊端在于不务农战,“豪杰务学《诗》、《书》,随从外权;要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商君书·农战》),“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农战之民百人,而有技艺者一人焉,百人者皆怠于农战矣”,又指出,“今上论材能知慧而任之,则知慧之人希主好恶,使官制物,以适主心。是以官无常,国乱而不壹,辩说之人而无法也。如此,则民务焉得无多?而地焉得无荒?《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因此他力主抛弃空洞的儒家学说,“国去此十者,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商君书·农战》),又说“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征也;慈仁,过之母也;任举,奸之鼠也……国无八者,政胜其民。民胜其政,国弱。政胜其民,兵强。故国有八者,上无以使守战,必削至亡。国无八者,上有以使守战,必兴至王”(《商君书·说民》)。他把儒家的核心观念称为六虱,是国家政治的弊端,“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国有十二者,上无使农战,必贫至削”(《商君书·靳令》)。商子的这些批判虽然比较极端、有失偏颇,但也确实击中了儒家治国思想体系的弊端。 商鞅提出的完整的治国思想体系,其范式的核心概念可以归结为法治,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