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腔在赣东北民间影响及表现特征.docVIP

弋阳腔在赣东北民间影响及表现特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弋阳腔在赣东北民间影响及表现特征

弋阳腔在赣东北民间影响及表现特征弋阳腔诞生于元末明初时期,是南戏流传到赣东北地区的弋阳县,结合当地的民间音乐,而滋生出的一种全新的地方腔调。根据《江西戏曲志》的记述,弋阳腔的形成不但受当地的民间歌曲的影响,还受到了当地佛家唱赞和龙虎山天师道经腔的影响。弋阳腔形成之后,对当地的戏曲音乐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我国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与昆山腔一俗一雅,流传至今,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弋阳腔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每到一处都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从明初到清末,弋阳腔在全国各地形成一个庞大的“高腔”戏曲体系,遍布江西、北京、湖南、福建、广东等10多个省市,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全国四十多个剧种产生巨大的影响。弋阳腔流播到哪里,就对这里的民间戏曲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在弋阳腔诞生地的赣东北地区,受其影响尤为明显。 明清以来赣东北地区的戏曲活动 明初,由于明政府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得以繁荣,随着经济交通和城镇商贸的发展,在江西出现了“四大名镇”,其中景德镇和铅山的河口镇都在赣东北地区。隶属于饶州府的景德镇是全国驰名的制瓷业中心,成书于嘉靖年间的《陶书》记载:”其所被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皆取于景德镇”。而隶属于广信府的河口镇,位于信江中游,更是人口繁盛,商运如织,尤以造纸业最为发达,“郡中出产多而行远者莫如纸,铅山粘须,谓之贡纸”(清康熙《广信府志》)。同时,赣东北地区也是由东(江浙)向西进入江西及西南地区的必经之处。 特殊的地理位置,繁盛的经济基础,使得宋元时期流入江西的南戏在赣东北地区得到更好的发展。明初,南戏《目连戏文》受到了赣东北地区广大市民和农村群众的喜爱与欢迎,特别是当地的佛道两教,也积极搬演此戏。位于赣东北地区的龙虎山正乙天师道搬演的目连戏被称为“道士目连班”,而扮演戏中和尚的道士被称为“和尚道”,他们的唱腔则来自天师道的经腔。而佛教一派也不甘寂寞,他们一般由信奉佛教的大村坊宗族首领主持,演出人员按房族摊派,而且其角色也一直沿袭,代代相传,父亲演小丑,其儿孙代代演小丑。一般是有演出时临时集中,演出结束解散。同时,民间其他音乐形式也蓬勃发展,赣东北地区的民 间小调、说唱音乐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渗透到许多目连戏的表演中,丰富了目连戏的唱腔音乐。在这种客观的历史条件下,弋阳腔逐步形成,并开始在赣东北地区的土地上繁衍。 弋阳腔形成于民间,盛行于民间,在赣东北地区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局面。从明初到明末,来往于江西的其他声腔或剧种,一直无法撼动其在赣东北地区的霸主地位。当海盐腔随着宜黄人谭纶进入江西,并在大戏剧家汤显祖的支持下在抚州地区,甚至南昌等地大为盛行的时候,而相邻的赣东北地区仍然是弋阳腔的一统天下。之后,高雅脱俗、俏丽妩媚的昆山腔进入江西,同样也动摇不了弋阳腔在赣东北地区的地位,昆山腔也没有在赣东北地区站稳脚根。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明代末年,由于战争的影响,弋阳腔才开始衰败。 清初康熙以后,清政府为恢复经济,缓和社会矛盾,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免江南积欠地丁钱粮。未完地丁银二百十二万有奇,粮十五万千石有奇,悉行蠲免。”《中国戏曲志·江西卷》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赣东北地区的戏曲活动逐渐兴盛起来,由于战争而衰落的弋阳腔又得以发展。此时的弋阳腔在表演形式及表演风格方面,仍然保留了明代的特色,但是在剧目和剧情方面则有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减少了明代的连台戏的演出,改为单本演出,也就是将连台戏中的某一本抽出单演。这种形式的出现,使得弋阳腔的演出更加灵活机动,降低了演出成本,同时由于表演角色少而使演员数量得以减少,便于组织活动,为弋阳腔的发展及流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二是对剧本进行了较大程度的调整,即将明代流行的历史戏和传奇戏进行重新整合,整合后的弋阳腔剧本被称为“饶河高腔十八本”。整合后的剧本在剧情方面更趋集中,删除了原来连台戏许多繁冗的部分,并根据当时观众的喜好进行调整以顺应观众的需求。因此,可以这样说,清代的弋阳腔虽然保留了明代弋阳腔的特色,但并不是把明代弋阳腔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其自身还是有较大的发展与变化的。 然而,此时的弋阳腔虽然仍是赣东北地区的主要声腔剧种,但已无法与明代一枝独秀的局面相比。从乾隆时代开始,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再加上赣东北地区独特的水陆交通优势,此时的赣东北地区已是重要的商贸中心,饶州府的景德镇和广信府的河口镇成了赣东北地区两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商贾云集,这为其他的戏曲形式落户赣东北地区提供了前提条件,清中以后,外来戏曲逐渐进入赣东北地区,形成了“诸腔竞奏”的场面。 弋阳腔在赣东北民间的影响及表现特征 从明初到清末,赣东北地区的弋阳腔经历了从兴起——盛行——衰落(明末)——复兴——再度衰落的过程。即便是衰落时期,弋阳腔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