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老年养生太极非技击性
谈老年养生太极非技击性我赞成刘强女士的观点,“在现代社会,提倡太极拳的技击攻防意识意义不大”(《中华武术》2008年第8期第13页),不过,就中老年修炼者而言,还必须明确提出:练太极具有非技击性。这样提势必有几个问题摆在人们面前,似乎令人网惑。
一、太极的灵魂究竟是什么?
余功保先生是太极界有影响的理论家。他的一系列著作曾经引起我的兴趣与关注。他关于太极的规律、特征、名家与风格的研究也曾引起我的共鸣。但他在《中国当代太极拳精论集》的引文标题中,鲜明地提出:“技击是不变的灵魂。”在结语中强调:“技击是太极拳的身份证。“似乎不练技击的太极则失去根本,按此种提法,近来热播且畅销的由邱慧芳女士示范的太极拳的一个新晶利一――太极操就不算太极了,然笔者认为:太极操是非常时尚的、前沿性的太极,且生命力旺盛。笔者认为将技击当成灵魂的观点有一定的偏激性。这里需首先明确什么是灵魂,灵魂用于引伸与扩展意义时,它是指贯穿事物始终主宰与支配并体现其本质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有两点须引起重视:1.灵魂是要害,如一个人没有灵魂,只剩下躯壳便成了植物人,乃至死人。2.灵魂存在事物全部过程中与全部领域里。人如果休眠了,灵魂犹在起主宰作用。可见灵魂是“本”是“体”,不是“末”不是“用”。那么,就太极拳言,其“本”其“体”是什么呢?这里我们不得不把《太极拳总论》中的言论抬出来:“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它十分明确地提出:技击技术不是太极拳最根本、最重要的(请参读《破译中国太极拳》第207至208页,严翰秀著)。同时,也直接地提出了自体自强的问题。紧接着,我们就必须探讨太极拳的灵魂如不是技击,究竟是什么?古人曾用不同的语言表述过:“大道之行,虚静为本”、“清静为天下正”。
今人说:松空是太极的灵魂。还说:虚灵、本真是太极的本质和灵魂。综合人们的意见,太极的灵魂应是“自强不息”四字。当然,太极拳的灵魂还可从几个角度提出,从拳本身的角度看:无――有――无,松与空;从练拳者看:无我无欲,轻灵、清静、和谐、协调;从主客观看:天人合一,阴阳相转、本真归元。当然,人们还有其它一些表述方式。
二、健身与技击是什么关系?
既然技击不是灵魂,那么健身养生与技击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有人认为养生是太极拳的初级阶段,而技击是太极的高级阶段。好比爬山,养生不过爬到山腰,而技击才是爬到山顶(《太极》2008年第6期第16页),这个比喻里正好否定了技击是太极的灵魂,同时也提出了技击与养生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养生与技击具有同一性与矛盾性。同一性在于都受制于太极的灵魂支配。如没有举动轻灵、虚空、和谐、清静拳境、心意主宰等,则不成其为太极。其矛盾性则在于,当我们强调健身养生时,则必定削弱技击性,当强调技击性时,则有可能对养生训练忽略。理由非常简单:技击与养生的训练方法是不同的。试想,杨露禅力举起重几百斤的石头,不反复训练能成为无敌高手吗?杨澄甫不将40公斤石球练至如玩小皮球一般,能练成炉火纯青的技击本事吗?李雅轩不练抖大杆,能发人于数丈外如摔瓦片吗?当然,如果练技击方法适当。则是养生与攻防相得益彰。养生与技击并不完全相悖,但问题在于年龄特征与方法。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得有主次,有所侧重,所谓“一把杨权不能打两只兔子”。如果把莺点放在技击上,势必会顾此而失彼。这一点,我们从很多太极技击高手的英年早逝中,可以察觉。对于绝大多数老年习拳者言,如果强调攻防意识,强调技击,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练出一个什么技击水平,且没有多大的实用性。须知《学记》上言:“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与其花时间和精力、智慧去追求并没什么效果与实用的技击,不如集中精力与智慧去练健身养生、防病治病、愉悦精神、延年益寿,怎么练效果更有把握,难道还需论辩吗?
三、非技击性训练是否狭窄?
人类自身的肉体搏击力是十分脆弱的。无论怎样强壮的身体、无论怎么高超的技击水平,在一般状况下抵挡不了一块石头、一个铁锤、一根木棒、一把利剑、一粒子弹的攻击,因此单靠肉身的技击显得软弱无力。至于利用智慧的力量,则技击更显其无能。古人曾用老虎的遭遇来说明智与力之关系。当然,技击中之人不能等同于虎,因为技击中含有“智”。但从背景考察,练技击有鲜明的时代制约性与历史根源性。而时代是发展的,社会是前进的,需要是变化的。百年前有所谓刀砍斧劈不入的高功夫者,惨死在洋人的枪炮下,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有特殊技击本事的拳师的鲜血染红了敌对者的白刃,不乏其例。人到老年再去强调攻防意识与技击意义极小,理所当然。这是因为自强性、适应性已上升为老年群体生活中的主要矛盾,而一旦自强性提高,适应性提升,自卫本事必增。人们知道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老年人的知识与经验得以积累的同时,生理或许积累了一些隐患,心理也积累了许多杂染,而排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