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近代西方镜子中的中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近代西方镜子中的中国

古、近代西方镜子中的中国 近代欧洲人的地理认知是从地中海海岸越向外扩展,就变得越微弱,越模糊不清,但与之相反的是,在越远的地方,他们被激起的兴趣与想象却越浓烈,到18世纪,欧洲文化对中国的迷恋达致了高峰。 默克尔送给习近平的1735年德国绘制的中国地图 神学框架下的地图狂想曲 西方制图人很难忍受地图上的空白。而中国这个朦胧的庞然大物,一直以来就是拢在他们世界上空一朵难测的云霭。在很长时间内,他们迫切地收集着有关中国的各种消息,并在口口相传的传言、猜测、虚构和想象中去描摹它。在西方的耳朵里,中国这片大地上的歌声一度最为迷人,因为它兼具黄金与文明,既显得异域风情,又不无教益。 由此,西方制图也如同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中国,还在动态中对它进行保存、记载和篡改,其间伴随着各种荒诞和偏差。回过头来看,这完全不是一面干净、明亮的镜子,它通常是扭曲的、变形的,时而过大,时而又过小,还充斥着裂痕、污点与尘埃。但毕竟这朵云霭,确曾因着西方这股新兴的、陌生的力量的搅动,而一度电闪雷鸣,经历照耀与阵痛,重新回顾这些成像,或许也是一次摆正。 在中世纪的神学框架下,亚洲既是梦想之地(东方的伊甸园),又是恐惧的源头(世界末日将在东方降临),基督教的知识分子就经常把蒙古的入侵视作世界末日的军队。又因为对亚洲欠缺日常认知,这片未知的大陆还成了西方早期世界地图中离奇画面最多的安置地。“鞑靼皇帝大汗的居住地”的标记在地图上被画得四处皆是,与之相邻的,还有大量怪兽般的生物:脸长在胸膛上的无头怪,以及守卫着宝藏的巨足兽、独眼巨人和狗头人等等。 在对中国的类似描述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两个世界其实分享了很多事物和信息,但大部分都是由不断篡改的谣传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构成。因为深陷于错误的知识和混乱的命名系统,他们甚至没法分辨他们谈论的究竟是不是同一个地方。事实上,中国在西方的被发现和谈论中一直存在两套系统,一种是被视为南部海路的终点,另一种是作为横穿亚洲的陆上通道的终点。 在海路系统中,马来人用以称呼秦王朝的“Chin”颇为常见。印度称中国为“摩诃震旦(Mahachina)”,略称支那(China),也与秦有关。之后China传给希腊人和罗马人时,中间经过了阿拉伯语的转译,因为阿拉伯语中没有ch音,所以印度和马来人的china转为Sin、Thin,还演变出Sinae和Thinae。 在陆路系统中,最初被用来指称中国的词汇是“赛里斯(Seriece)”,大意是指丝蚕及其产品。后随着中国向西输出大量沉香木、丁香和檀香等商品,中国一度又被称为“秦尼扎(Tzinista)”,意为丁香。在7 世纪时,“桃花石(Taugas)”也被西亚各国和阿拉伯、波斯作家用来泛指中国。不过,随着辽-蒙元时代出现,契丹(Cathay)被越来越多地用来指称中国。 海路的中国(China)和陆路的契丹(Cathay)直到17世纪才被西方的旅行家们证实是同一个国家,China一词才成为指称中国的最后定型,耗时之长令人惊讶。 网上盛传的马可?波罗旅行路线图 二、席卷西方的“中国风” 到18世纪,欧洲文化对中国的迷恋达致了一个高峰,他们对任何来自中国的事物和文化表现出大惊小怪的赞叹。当时,无论是凡尔赛宫严谨的几何图案设计,还是位于格林尼治的海军医院,均大量运用了中国建筑中的直角及直线。 受英国影响,美国在18世纪也兴起了一股中国风潮。1775年,第一艘运载着红茶、绿茶、瓷器、丝绸、肉桂、漆器等中国货物的“中国皇后”号帆船抵达纽约,引起了美国上流社会的轰动,有些人为了购买这些昂贵的中国商品,甚至不惜当掉戒指和餐具。就连当时的总统华盛顿,也闻讯购买了三百多件瓷器和精美的象牙扇,其中一只茶壶至今仍保存在美国国家博物馆内。 与此同时,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的质疑也一直不绝于耳,因为在其游记中确实存在着很多令人费解之处。其中,有两点质疑似乎值得引起大家注意。 其一,马可?波罗自称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在元朝当了十七年官,地位显赫,且曾代表元朝出使缅甸、爪哇等地,但翻遍整个蒙元时期的官方史料和地方志,都找不到任何有关马可?波罗的记录。这在史传系统极其完备的中国几乎是不可能产生的遗漏,比如在马可?波罗自称当过3年地方官的扬州,我们在《扬州图经》之类的史料著作中,可以找到令人惊讶、极其丰富的非汉人出入记录,其中甚至涵盖了很多无关紧要的人,却独独没有马可?波罗。又比如,他声称是因为自己和父亲、叔叔为元军造炮才攻下了襄阳,可按史料记载,襄阳攻陷的那年,马可?波罗其实还在前往中国的途中。 其二,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17年,一点汉语都不会虽勉强也可接受,但其游记中关于中国地名的发音一律采用波斯语发音,却着实令人费解,因为有的发音差异之大几乎很难对得上号。尤为奇怪的是,他本人也不会说波斯语。正因如此,19世纪初,德国学者海尔曼就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