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安瑟尔谟本体论证明逻辑评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典安瑟尔谟本体论证明逻辑评估

经典安瑟尔谟本体论证明逻辑评估为给信仰上帝寻求理性的基础,安瑟尔谟(Anselm of Canterbury)提出著名的本体论证明。安瑟尔谟认为甚至愚人都相信上帝是最伟大的东西,“比他更伟大的东西是无法想象的”。那么,这个可想象的无与伦比的最伟大东西能否仅存在于人的心灵中,却不在现实中存在呢?安瑟尔谟指出,如果较之更伟大的东西是无法想象的那一事物仅存在于心灵中,那么假如他既存在于心灵,又在现实中存在,则后一情形较前者更伟大,而这又是可以想象到的——与“较之更伟大的东西是无法想象的”矛盾!“因此,较之更伟大的东西是无法想象的事物无疑既存在于心灵中,又存在于现实中。”①这样,安瑟尔谟就在本体论上得出上帝存在的结论。 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实际上开辟了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经院哲学时代,它使得原本处于蒙昧状态的宗教信仰成为人类理智活动的对象,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但由于康德(Immanuel Kant)的毁灭性批评,该证明两百年来几乎被人们视为一个彻底失败的哲学论证,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重构和发展也因而停滞下来。康德批评的靶子是安瑟尔谟对“存在”的处理,在康德看来后者乃是整个本体论证明的枢纽部分,揭露其中的错误实际上就等于给安瑟尔谟的证明造成釜底抽薪式的打击,进而一举驳斥本体论证明。下面将康德的批评做概要的介绍。既然安瑟尔谟将“存在”用于比较事物之间的伟大性,他就一定认为“存在”自身是一种属性,表达它的那个语词也就可以用做谓词。但是,康德认为“存在”不过是判断中的连系动词,它是仅具有语法功能的句子成分,是句子表面的语法谓词。真正的谓词,即康德所谓的确定谓词(determining predicate),“是指可以加诸主词概念中的谓词,它丰富着主词概念”,②如”红色的”、“勇敢的”等表示属性的语词。“无论我们可能利用什么样的、如何多的谓词来想象一个事物——纵使我们完全地确定出它,当我们进而宣称它存在时,我们都没有向该事物做出哪怕是最少的添加”。② Immanuel 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by N. K. Smith.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Ltd., 1929, p.505、504.因此,康德认为“存在显然不是一个真正的谓词;就是说,它不是这样的一个事物概念,即可将其加诸某一事物的概念之中”。②既然“存在”根本不是可以表述性状的真正谓词(即确定谓词),当然就不能拿它作为衡量事物之间伟大性的一个指标,因此无论较之更伟大的东西是无法想象的事物存在与否,这都不会影响到它的伟大性,本体论证明也就因而被瓦解掉。 那么,本体论证明是否因为康德的批评被真正动摇?“存在”究竟是不是一个谓词,分析哲学家对此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些哲学家追随康德,认为“存在”根本就不是逻辑谓词,它表述的是性质的性质,属于二阶谓词,因此在他们使用的逻辑分析语言中“存在”被处理为量词。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弗雷格(Gottlob Frege)、罗素(Bertrand Russell)和涅尔(William Kneale)等人。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存在”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用作谓词,其中一些人甚至走得更远,认为存在物(being)中不仅有现实个体,还有非现实的可能个体,对于前者而言“存在”是其属性,后者则缺乏这一属性,因而他们实际上将“存在”视为一个一元谓词。持这种立场的代表性人物是斯特劳森(Peter F. Strawson)和自由逻辑的创始人兰伯特(Karel Lambert)等人。可见,当代分析哲学中人们在“存在”的逻辑功用上尚存在较大的争议,康德从“存在”角度对本体论证明的批判至少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有没有破解本体论证明的另一种策略,它不再依赖于“存在”的谓词性设定?事实上,不少宗教分析哲学家认为安瑟尔谟证明根本不以“存在”是谓词为设定,康德式批评是不相干的,“于是,安瑟尔谟证明的通常批判遗留下大量期待”。 Alvin Plantinga, God, Freedom, and Evil. Grand Rapids, Michiga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7, p.98.本体论证明的另一种解释是怎样的呢?我们又是如何藉此来判定本体论证明的可靠性呢?现代模态逻辑给本体论证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论证武器,尤其是其可能世界语义学。可能世界语义学利用可能世界、可达关系等初始概念,澄清日常语言及哲学论证涉及的那些晦涩模态语句,将模态语句的逻辑意义清晰地揭示出来。比如,在可能世界语义学的解释下,模态语句“可能有些人是狭隘的”的逻辑意义就是:在现实世界@可达的可能世界中,有一个可能世界w(w是否就不是@,这并没有做任何限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