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
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
农村中小学,由于交通不便利,信息不通畅,思想开放度不高。所以以往的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的听,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教师主宰课堂的场景,至今仍被百姓所津津乐道。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的思想被动地束缚在教师的思维轨迹上,成为被动接受信息的“机器”。这种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当今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也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人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大教学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以下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索:
一、深入钻研课本,充分发掘课程资源
1、充分准备好备课资源
如我在语文教学中,面对每一篇新的课文,备课前都做充分准备,笔者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提炼出来的重点板书词语,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我们认为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才能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们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从不离开课本上课。因为我们重要的“机关”就在课本上。
2、精心利用好现有课程资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教科书。特别是文科教材,里面配置了好多插图、小故事、案例以及重要的提示。
首先要利用图片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农村中学的孩子,大多数为寄宿制,学校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场所,他们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学校以课表的形式固定了下来。没有课外书籍可以阅读,没有条件可以上网。因而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对开拓他们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巧用竞赛,以兴趣的提高为切入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农村中学的孩子,天真、活泼、率真,他们不矫情,不做作,喜好都写在脸上,教师只要抓住了他们的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一些竞赛活动,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上入手,很快就会赢得他们对文学的喜爱,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教师大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准备,让他们在准备中、活动的进行中、活动后的反思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3、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也就是说,教师应导在“点子”上,引到”问题”上。更多的时间应该让学生去思考,去体验,去探究,从中萌发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现有课程资源,充分发掘课程资源,教材只是一个样本,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的,必须拓宽学习空间,如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当小记者,办手抄报,开演讲会,辩论会,搞知识竞赛等,让校园的各项活动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丰富课堂。还要努力开发地区资源,访问当地的历史名人,调查当地的风俗习惯由来,了解当地历史等,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感情。例如,我们学校就坐落在在名胜古迹—明代白塔旁边。我们利用古塔。谈古论今,我们谈历史、谈文学、谈几何、谈地理、谈政治、谈建筑、谈美学。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 文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让我们的教学呈现实效。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成才的起点,是学习的源动力。
1、创设情境,让学生“生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但可以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欲望,还能使学生自然地产生各种疑问,产生探索答案的欲望。
2、教师巧设疑,使学生“追疑”
一个“巧”字,要求教师根据时间、内容、学生的实际适时设疑,让学生的思维有所指,去追疑,从而为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