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思吾梦吾向往两岸记者中州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吾思吾梦吾向往两岸记者中州行

吾思吾梦吾向往两岸记者中州行“春风又荡具茨麓,黄帝故里迎嘉宾”。2006年3月31日,农历三月初三的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受到了境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央视、凤凰卫视、亚洲电视、香港商报、大公报等境内外共60多家媒体参加了此次拜祖大典的报道。3月30日至4月2日,来自海峡两岸15家媒体的记者在河南省联合采访。透过两岸记者的视角,河南呈现出的是怎样的形象?记者又在“寻根览胜中原行”中收获了什么? 吾思吾梦吾向往 “吾思吾梦吾向往”,这一句来自3月31日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吟唱的《黄帝颂》。千名少男少女身着绸衫从容吟咏:“……新郑拜祖,弥之高仰;同根同源,龙族荣光……”古韵与同族间的通感令人动情。 拜祖大典上,跨海而来的台湾同胞成了两岸记者追踪的热点。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先生作为港澳台侨胞的代表之一,在拜祖大典上第一个向黄帝像上香。虽然他行程低调,但两岸记者前后夹堵。江先生向媒体表示,此次河南之行他是受邀而来,也是慕名而来。江丙坤游览了少林寺、龙门石窟等扬名天下的地方。记者4月2日到洛阳采访流传千年的宴客方式――水席时,百年老店“真不同”的服务人员还特别介绍:“我们接待了江丙坤先生,请他品尝了水席,并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请他揭开前八品凉菜中的书页(有一款菜形似书本,可揭开首页)。”据当地媒体报道,江丙坤在与河南领导见面时表示,河南的文化资产相当丰富,还有着丰富的农业、矿业、观光等资源,两岸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坐着轮椅从台中来拜黄帝的麻善甫老人86岁了,媒体围着他拍个不停,老人兴致也高,有问必答。他说:“拜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大的仪典。黄帝的出世是我们民族最大的荣幸。他缔造了中华的文明,使我们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现在我们要继承他的香火,全体中国人一起努力,使我们的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老人一口河南乡音。1949年前后,河南去台人员达13万之众。另一位同样乡音未改的台商王任生老先生告诉记者:“当年国民党当局党、政、军内都有河南籍的重量级人物。”无论政治如何分歧,历史怎样坎坷,乡土乡情是一个人一生的情结。来拜祖的台胞许文彬先生虽然是台湾台南籍,但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的姓就发源于河南。”河南是中国200个姓氏的发源地,从寻根溯源的意义上讲,河南真是两岸百姓“吾思吾梦吾向往”之地。 天雨虽宽难润无根之草 洛河北岸,坐落着已有1900年历史的白马寺。寺中有一联:天雨虽宽难润无根之草,佛门虽广不度无缘之人。联虽不奇,但其中的文字之美和禅意却引得两岸记者驻足回味。 白马寺大雄宝殿更是记者聚集的一个焦点。因为殿内佛前罗汉均为元代造像,采用“脱胎漆”工艺塑成。这种中国传统工艺是用麻、丝绸层层裱裹在泥塑原胎上,上面刷漆,而后掏空泥胎,制成“夹苎”造像。造像造型美,重量轻,耐久不坏。日本奈良大招提寺鉴真大师坐像,便是学用这种工艺制作而成,现已被日本尊为国宝。 而在早已闻名遐迩的龙门石窟,台湾的电视同行更是不肯放过任何一个镜头,以致为记者们联系采访的台办工作人员要不断催促:“下一个更精彩”、“更好的还在后面”,才能移动摄像师们的脚步。最后,在有“东方蒙娜丽莎”之称的卢舍那大佛前,中天、年代、东森、TVBS的记者们各取角度,面对镜头现场报道,把佛的智慧和造像的典雅传递到海峡的另一边。 少林寺更是记者们此行要大干一场的地方,可惜采访经常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再加上游人多、时间紧,古刹诵经、僧人习武的实况未能捕捉到。但记者总能看到新闻,下山的路上,路边鳞次栉比的武术学校、抬眼即见的练功少年令众记者急叫停车,立刻采访。少林寺脚下的登封市素有习武风尚,“喝口少林水,也会踢踢腿”,记者在此次采访中了解到,练武是登封人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全市58万人中,有16万人习武,并自发组织起了“登封少林武术协会”、“嵩山少林拳法研究会”,各乡镇也相继成立了武术协会。政府大力推动武术文化,登封人在各种比赛中已捧回500多枚金牌。 台湾记者还在登封鹅坡武术专修院巧遇台湾来的学武少年谈善魁。“适应这里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将来有什么打算?”各个媒体的问题接连不断,谈善魁安安静静地回答:“刚来的时候很不适应,语言和饮食不习惯,现在已经来了两年了,教练和同学对我很好,也能听懂河南话了。学成后想回台湾开武校当教练……” 谈善魁一身练功的运动装,却戴着一个小小的耳钉。细心的台湾记者问:“打耳洞不会被骂吗?”谈善魁微微笑了:“教练只是说了说而已。”看来教练对这位台湾弟子够宽容的。据这家武校的创办人梁以全介绍,他的学校里有6300名学生,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不断有台湾学生来此学武了。 一副对联,一尊佛像,一个习武的少年,两岸记者透过他们领略了河南传统文化的魅力。 豫:我和大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