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白族作家文学发展状况
当代白族作家文学发展状况在我国少数民族中,白族是一个人数不少的民族,白族的文化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也比较突出,白族文学亦有史可查。民间文学一直是白族文学的重头,但从唐代时的赵叔达,甚至汉代的张叔、盛览等人始,已出现史书记载的作家创作,并从此再未消泯且一直成长着,成为与白族民间文学共同发展的又一支文学道路。由于有着相对集中的生活和居住地,比较统一的文化习俗,比较相似的文学习惯(包括文学主题、题材、语言等多方面),还出现一些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民族作家如李元阳、赵藩等等,白族作家及其创作可以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和讨论。此前学者对白族文化已有众多的分析研究,相对来说对白族文学的研究要少一些;在对白族文学的研究中,关于白族民间文学的研究又要比对作家文学的研究多得多;在对作家文学的研究中,对古代作家文学的研究又要比对当代作家文学的研究多得多。
当然总的来说,整个古代文学史上白族作家文学的成就赶不上民间文学。白族作家文学的繁荣是在建国以后。建国后由于国家的少数民族倾斜政策,很多少数民族作家成长起来,作家创作有很大改观,白族的作家创作也一度比较突出。从建国至今,白族作家及其创作呈四个阶段的发展。四个阶段,其实是按作家的年龄及其相应的创作特色划分出来的,因而也可以说是四代作家的发展与成长。
第一代作家,是新中国的第一代白族作家,徐嘉瑞、马曜、马子华、张子斋、欧小牧、罗铁鹰、杨明等人为代表,他们都是跨时代的,人生是跨时代,创作也是跨时代。他们的作品既反映新生活,更带着传统文学的特点,是白族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衔接。这一代老作家基本上生于辛亥革命前后,在成长时期深受五四时期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后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最后又在新社会生活了半辈子,于是他们虽生在这偏僻的云南大理,但其社会与人生视觉与现代时期的中国时代主流接上了轨,早期民主思想在创作中有明显表现,创作主题与主流作家如鲁迅、茅盾等的创作显出一致:揭示压迫与黑暗,表现愚昧挣扎与觉醒;后期在创作中用了沉淀后的眼光记录他们对于新时代新生活的观察与体验。
也有与上海、北京等创作中心圈不同的地方。一是这些老作家大多直接参与过民主革命或民族解放战争,建国后又担任过各种层次的行政领导职务,他们的作品中革命情结与政治情绪渗透得很深。建国前的作品中阶级对立、政治对立的表现比较突出,建国后的作品则以丰富的政治激情歌咏新社会。比如罗铁鹰《原形毕露》中的一系列政治讽刺诗像《效忠党国必升官》、《向庞将军致敬》、《不准批评汪精卫》等,又如徐嘉瑞的新诗创作《幸福的日子》、《我是一只喜鹊》等等。自然,主流作家也有这样的表现,比如茅盾、老舍什么的,但主流作家群毕竟人数众多风格复杂,并非完全如此,而在这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就显得比较特殊和突出。他们身为少数民族,用的是汉语写作,解放后在边疆位居要职,因而他们的创作观念便极易影响后辈。
另外一个不同自然是他们的创作中浸润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此处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不仅指大理的地方特色和白族的民族特色,而指云南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他们用了时代主流的创作思想和观念来观照家乡本土的人生,因而作品中讲的是汉话,行的是异样的边地子民,其中也常常穿行着一个有一定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似的叙述者。马子华的《滇南散记》和《雨林游踪》中的一系列作品即是这样。
第一代老作家中,罗铁鹰的视角更为宽广,他因被国民党追杀而各处游走,又被共产党转移至解放区,足迹更为广阔,因而书写对象更为开阔,反而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不明显,他笔下写家乡的作品多为解放后回乡重游之作。
马曜和徐嘉瑞是两位学者型作家,他们更以学术见长,一生著述颇丰,研究范围不仅限于大理、云南的民族文化历史,对我国其它部分的历史文化也很有研讨,文学创作其实是他们在学术之余的尝试和实践,他们的创作主要是古诗词。徐嘉瑞还对云南地方戏曲有过深入研究,比如他的《云南农村戏曲史》是研究云南农村戏曲的难得资料;他还勇于实践,对各种戏曲形式都作了尝试,改编了歌剧《望夫云》,以及创作了京剧《火烧龙池楼》,歌剧《蛇骨塔》、花灯剧《姑嫂拖枪》、《驼子拜年》等等。
第二代作家,以张文勋、晓雪、那家伦、张长、杨苏等为代表,他们大约在50年代前后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有明显的新时期色彩,可以看作是白族当代作家文学在时代稳定后的起步。在文学观念上,他们明显受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前苏联文艺理论家的影响,对人生与社会进行了革命现实主义的过滤,按部就班地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把新生中国带来的新鲜活泼注入人物身上,涂抹在四面八方的景致上,新旧对比,思路明确,是非分明,表现出的是新生中国时期的时代价值观。杨苏的《没有织完的筒裙》、《在海滨饭店》,那家伦《篝火边的歌声》以及晓雪的一系列诗歌等等都无一不是如此。
这一批作家的创作,除歌咏新社会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