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42例研究
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42例研究摘 要 目的:对42例各种缓慢心律失常引起的阿-斯综合征患者,经锁骨下静脉进行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抢救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1例经临时起搏治疗转危为安,1例可见心室起搏心律,而听诊无心音,考虑电机械分离,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紧急床旁临时起搏术安全有效,应向基层医师推广普及。
关键词 阿-斯综合征 临时心脏起搏 分析
资料和方法
2003年1月~2007年1月收治阿-斯综合征患者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19~78岁,平均65岁。临床诊断为急性心梗、三度房室阻滞、短阵心室停搏10例;冠心病心绞痛、三度房室阻滞6例;先天性Q-T延长、窦性心动过缓、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6例;心肌炎、三度房室阻滞、短阵心室停搏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三度阻滞、短阵心室停搏7例;扩张性心肌病、三度阻滞3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短阵全心停搏4例;电击伤致短阵全心停搏1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应用异搏定治疗致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心源性休克1例;42例患者在急诊及住院均反复发生晕厥及抽搐。
方法: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6F动脉鞘,送5F漂浮电极,电极头刚过动脉鞘(电极送入15~20cm)即充气0.5ml,连接并开启起搏器。在心电监护下缓慢推送电极,当电极送入过程中见心室起搏心律时再推送1~2cm,放出气囊中气体。让患者咳嗽、深呼吸以测试电极稳定性,测电压阈值小于1V,上调起搏电压为5V,调频率为70BPM左右或100~120BPM使Q-T间期缩短至0.42秒。观察数分钟见起搏器工作良好或Q-T间期缩短到0.42秒以下。退出鞘管,固定电极并包扎。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临时起搏术后常规护理。要求患者严格卧床以免电极脱位。严密心电监护,积极治疗原发病。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或撤除电极。
结 果
42例患者除1例发生电机械分离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他41例均无气胸、血胸、栓塞、电极脱位、心肌穿孔及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全部病例均在5~10分钟内完成,临时起搏起放置时间3~28天。23例安置永久起搏器,17例病情稳定、恢复正常窦性心律撤除电极,1例行射频消融术。
讨 论
各种缓慢心律失常所致阿-斯综合征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一种临床紧急情况,药物疗效差。在急症临时起博技术[1]的方法中,临时起搏是一种相当可靠的救治办法。此类患者往往情况紧急,且不宜搬动。
我们认为紧急床旁临时起搏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快速准确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二是快速准确的将电极送入心室使心脏起搏。
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体会:穿刺点位于锁骨中外1/3交界处下2~3cm,针尖指向锁骨与第一肋骨交叉、按压凹陷变软处。横肩、颈短者针尖水平指向胸骨上窝;立肩、颈长者针尖指向喉结;肺气肿者针尖紧贴锁骨后以免引起气胸。进针时以空针排气后负压缓慢向前推进,当穿过锁骨下静脉前壁时即可见暗红色血液涌入针管,同时有压力释放感。空针管不会使血液稀释,可准确以血液颜色区别动脉血及静脉血,以免误穿动脉。
电极推送的体会:电极头一出动脉鞘(动脉鞘1~2cm)立即向气囊充气0.5ml,同时连接并开启起搏器,推进电极要缓慢,以免电极进入下腔静脉。当电极进入心室,与心肌接触即可起搏心室,通过心电监护即可察觉。
紧急床旁临时起搏是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急救技术,安全、可靠、快速,应向基层医师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 陈新,主编.临床心律失常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1588.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