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辨体质类型及证型治疗痤疮
辨体质类型及证型治疗痤疮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如颜面、前胸、后背等,表现为与毛囊一致的炎性及非炎性丘疹、结节、脓疱、囊肿等,好发于青春期前后,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中医称之为“粉刺”、“风刺”或“ 肺风粉刺”。痤疮既有碍美观又会对患者造成一定心理负担,故需正确对待积极治疗。
体质是指人体在“先天禀赋”加上 “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中国人的体质主要有9种,包括 “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 ”,其中比较健康的平和体质在人群中仅占32.75%,其他8种偏颇体质占到67.25% [1]。古语有云“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丹溪心法”,正是因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决定了不同的致病特点,表现出了不同的外在体征,故对痤疮患者也应辨别体质类型与证型、辨证论治。
1阳虚型痤疮
《素问》中曾经讲到“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素问”张介宾注曰:“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形小疖,是名曰痤。凡若此者,皆阳气不固之,使然。(类经”阳虚表不固,易汗出,则体表不强。阳虚体质之人最易感受风、寒、湿邪,邪气内郁于营,气血运行不畅,滞于肌表,轻为粉刺,郁于皮间重为疮。此种体质类型之人下有寒而虚阳上浮,所患痤疮不宜外达,愈后遗留瘢痕。治疗此类痤疮,以温补脾肾为本。温肾阳用附子、蛇床子、淫羊藿、菟丝子等;运脾阳用党参、茯苓等;并用萆?、泽泻泄浊气,消除面部油脂;炒酸枣仁、远志健脾安神;玫瑰花、玳玳花舒肝解郁,以利痤疮消散[2]。
2阴虚型痤疮
医者皆知:“诸痛痒疮疡属火。(丹溪心法”阴虚体质之人,虚火内生,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陆德铭认为,痤疮发病主要机理在于阴虚火旺、肺胃积热、血瘀凝滞肌肤。阴虚火旺为本病最基本、最关键的病理机制,为发病之本,临证以养阴清热为治病求本之大法[3]。?国维教授在其书中指出,痤疮患者多有肾阴不足,相火过往之症,用药多以女贞子、旱莲草平补肝肾之阴,知母、黄柏泻相火,一补一泻,调整阴阳之平衡。
3气郁型痤疮
中医学认为三焦具有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的作用。若气化失司,三焦不畅,可郁而为病。《灵枢》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灵枢”邪郁三焦,不得泄越,可外发为疹[4]。可见气郁体质也是诱发痤疮的重要病理环节,很多痤疮患者初病和加重都因心情郁闷,气郁不舒,所致津液受损,津亏肠燥。肺主皮毛,与大肠互为表里,大便不通,糟粕不能下引,郁热循经上行,扰于颜面胸背,且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此经气郁则气血瘀滞,该经循行部位,头面及肩背部则更易酿为痤疮。故治疗气郁型痤疮可宣畅三焦,使肺气宣,腑气通,当以芳香开郁之品,如杏仁、苏叶、前胡芳香微温,能散寒解郁宣肺;半夏、陈皮、黄连辛开苦降以畅中;兼以栀子豉汤宣透郁热,利小便而畅三焦,湿郁得开,热邪外透,故症减[4]。若肝气郁结较重,痤疮轻重随情绪波动者,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5],方中柴胡既可疏肝理气解郁,又取“木郁达之,火郁发之(素问”之方义。
4血瘀型痤疮
朱丹溪认为“痰夹瘀血,遂成窠囊(丹溪心法”,血瘀体质之人,瘀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人体面部血络丰富,皮肤薄嫩,瘀血挟热凝滞于面部,遂发痤疮,多结节,坚硬疼痛。对于此类痤疮可运用桃红四物汤,方中桃仁、红花乃活血化瘀之要药;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止痛;川芎乃血中之气药,善走头面引药上行;白芍养血柔肝;全方具有养血活血,化瘀消印的功效[6]。亦可药用三棱、莪术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5痰湿及湿热型痤疮
在痤疮的治疗中,一味的清热凉血、解毒化瘀对于一些难治性痤疮,总是收不到良好的疗效,那是因为患者体内还存在着其他不可忽视的致病邪气,痰湿和湿热。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湿性既能阻碍气机、化瘀伤津、又可挟痰化热,胶着难解,聚于毛孔则发本病。此类湿浊体质之人,皮肤油腻不爽,皮损为丘疹、脓疱、囊肿,红肿疼痛,迁延不愈。由此当清化湿热、消痰散结,药用陈皮、大贝、半夏、前胡、生地等可取得明显效果[7]。刘瓦利[8]擅用黄芩、黄连、黄柏、苦参清热燥湿。倘若本有瘀血,应迅速涤痰逐瘀,以防痰瘀互结,不易驱除,以使痤疮反复发作。
6气虚型痤疮
气虚在痤疮发病中的作用,古代文献已有记载,如《诸病源候论“嗣面者,云面皮上有滓如米粒者也。此由肌腠受于风邪,搏于津液,津液之气,因虚作之也。”气虚不能载津血上乘,毛窍失养,无力透邪外出,肌肤干燥粗糙敏感。《圣济总录》对痤疮的发病机理亦有“因虚而作”、“邪入肌虚”(圣济总录“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湿热病篇”,脏腑之气虚而不能升清降浊,湿浊上犯。此类痤疮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