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管理心理概论
管理心理學概論 (補充)
管理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學門,即是將心理學應用於企業組織的活動中。
管理心理學的母學—心理學誕生於1879年,由Wundt於德國萊比錫建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
心理學定義
引述《張氏心理學辭典》(張春興,1989)的定義
研究標的:人與動物的行為
研究目的:經由科學方法,對人或動物的行為 進行瞭解、預測或控制,建立行為的原理、原則,以解決行為的問題並建構系統理論。
研究範圍:心理學家所研究的行為包括
可觀察到的「外顯行為」
不易觀察的「內隱行為」及心理歷程
研究方法: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測驗法等
主要學派:行為論、心理分析、認知論、人本論。
研究的主題領域:行為發展、學習、記憶、感覺、知覺、能力、人格、動機、情緒、社會行為等
應用範圍:教育、輔導、諮商、心理治療、工業組織、市場消費、企業管理、廣告宣傳、軍事、法律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觀察法:研究者有計劃地直接觀察研究對象的行為,並將觀察的結果按時間順序作系統記錄的研究方法。
在實際情境中進行觀察時,可按被觀察者所處的情境特點分為「自然觀察」和「控制觀察」。
「自然觀察」是在完全自然的條件下進行觀察,被觀察者一般不知道自己正處於被觀察的狀態。
「控制觀察」是在限定的條件下進行觀察,被觀察者可能瞭解,也可能不瞭解自己正處於被觀察的狀態。
實驗法:係指研究者在嚴格控制或已事先設定一定條件的環境中,有目的地給予測試者一定的刺激,以引發其心理現象,從而進行研究的方法。
實驗法可依實驗場所的性質差異,分為
「實驗室實驗」和「現場實驗」。
「實驗室實驗」是在專門的實驗室內,借助各種專門的儀器設備來進行。其控制條件嚴密,操作程式固定,易獲得正確的結論,且可反覆驗證。
「現場實驗」是在實際活動現場中,適當控制情境條件或設定某些條件,來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方法。
測驗法:係指採用標準的心理測驗量表或精密儀器來測量被試者有關心理品質和行為特徵的方法,例如:人格測驗、智力測驗、機械能力測驗等。
個案法:指在較長的時間裏,單獨對某一個體、群體或組織進行調查,全面蒐集資料,研究其心理和行為發展變化過程的方法。
心理學的主要學派
心理動力論:
心理動力論(psychodynamic)係指行為能量來自心理力量,亦即行為受到強而有力的心理力量或內在衝突所驅動。
動機(motivation)是心理動力論的核心概念。衝動、剝奪、衝突與挫折都是行為的動力,只有在個體的需求已被滿足、驅力下降後,行為的動力才會終止。
Sigmund Freud是心理動力論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個體的行為動力是由遺傳和早期經驗所決定的,行為的動力有一大部分是源自於潛意識(unconscious).個人從孩提時代開始所產生的不愉快或無法被接納的經驗,會成為潛意識的一部分,而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與思考方式。
行為論(behaviorism):
行為主義學者將心理學研究簡化為ABC三部分-前因(antecedent)、行為(behavior)、後果(consequence)。
前因:誘發行為產生的刺激因子
後果:行為所造成的改變
無論是前因、行為、後果,都必須是可以經由其他人來客觀衡量,而不能依賴行為當事者的自陳式報告。
人本論(humanistic approach):
人本學派心理學認為人類有主動(active)選擇行為反應的能力,而不是被動地回應(reactive)。奮力成長(striving for growth)與發展潛能(developing potential)乃是人類的天職,你不僅是現在的你,更包括「想要成為」與「可能實現」的你,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可以成為強大的成長動力。
人本心理學採全人觀點(holistic view)整合心智、身體、行為、社會、文化等因素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也涵蓋個人生長的歷史經驗。
第三勢力心理學是由(1)人本論、(2)存在論和(3)現象論結合而成。(1)人本humanistic psychology)係指一群美國的人格理論家,他們反對用機械式(mechanical)或物化式(materialistic)的方式來詮釋個體的心理歷程,而應該把人看成是個不斷發展內在潛能的追尋過程。
(2)存在存在存在(3)現象Rogers、Maslow、May現象認知論(cognitive approach)
認知認知認知Frederick Taylor (1856-1915)
在鋼鐵工廠—基層勞工、總工程師、管理顧問、引進時間與動作研究(time and motions studies)
Taylor深信,論件計酬制可以提升生產力,但前提是必須讓員工相信績效衡量的標準是公平、可信賴的。
他運用科學及實驗的方法,訂定原先採用的工作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