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孟子见梁襄王优化设计-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VIP

高中语文-20-孟子见梁襄王优化设计-大纲人教版第五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20-孟子见梁襄王优化设计-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20孟子见梁襄王 1结合课文谈谈孟子的善辩艺术。 参考答案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孟子对付梁襄王,首先在于善于察言观色而择言。他见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个国君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是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么威严。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佳,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其次在于围绕中心,逐步展开论述。梁襄王的命题是“天下恶乎定?”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他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属于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也就以严密的逻辑联系,用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揭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某种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2翻译下列句子。 (1)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2)孰能一之? (3)今夫天下之人牧。 参考答案 (1)突然问:“天下怎么能够安定?” (2)谁能统一天下呢? (3)现在统一天下的君王。 孟子是怎样运用譬喻阐述统一天下的道理的? 提示 孟子把诸侯的政治状况比作气候天象,而把人民比作在这两种环境气候下的禾苗,以禾苗的枯槁比喻人民在暴政下痛苦煎熬的生活,以禾苗的蓬勃茂盛比喻人民在仁政下的生活。把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随后,作者又以水向下流比喻人民对仁君的归附。两个比喻都形神兼备,且又互相衔接,前一个比喻以天上雨水比喻君泽,后一个比喻以地下流水比喻民心,雨润禾苗,水流低处,都是习见之事,自然之理,既熟知,又贴切。总之,孟子的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直观具体,含意丰富,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对暴政的抨击,对仁政的期盼,对梁襄王的警示和诱导,都在这两个比喻中成功地得以实现。 1.虚词“且”的用法 (1)连词。 ①表示递进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②表并列关系。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③表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解释下列语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 ④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答案 ①②③均为介词,分别译作:在/根据/从;④表假设的连词,如果;⑤表并列的连词,同“而”。 3.准确解释下边句中“以”字的含义,并说明哪些作连词用。 ①深林杳以冥冥兮 ②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③骥一日千里,车轻也,以重载,则不能数里 ④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⑤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 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答案 ①又(连);②以致(连);③如果(连);④因为(连);⑤那么(连);⑥而(连)。 同步阅读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天下恶(wū)乎定 ②保民而王(wànɡ) B.①好(hào)乐何如 ②予忖度(dù)之 C.①语(yù)人曰:“我不能。” ②天下莫不与(yù)之 D.①此无他,与民同乐(lè) ②暴见(jiàn)于王 解析 B.“度”应读为“duó”。 答案 B 2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卒:通“猝”,突然地。 B.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浡:通“勃”,奋发,振作。 C.诚如是,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由:通“犹”。 D.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保:通“宝”,以……为宝。 解析 D.无此通假现象。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B.就:走近,走向。A.诚:①的确;②果真。C.一:①动词;②名词。D.卒:①突然;②最后。 答案 B 4下列成语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部恰当的一组是( ) A.嗜杀成性(喜好) 惟命是从(判断词) B.一暴十寒(晒) 放辟邪侈(放纵) C.缘木求鱼(沿着) 寡不胜众(超过) D

文档评论(0)

mmrs36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