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福记事》-一道鲜活农家菜.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路福记事》-一道鲜活农家菜

《路福记事》:一道鲜活农家菜今年4月《人民日报》刊发一篇题为《七旬老农“种字造文”》文章,介绍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一个老农写书的故事;《中华读书报》也发表了《一个农民的人生笔记》,评价这个农民出版的一本不平常的书,说这个老农的书犹如盛在粗瓷大碗里的一道鲜活农家土菜。 这个老农就是我的父亲张路福,一个道道地地僻远山村的农民。他的书《路福记事》和《土诗》出版后,被有的作家喻为“真正意义上农民写的书”。 由于家境窘迫,我父亲只读了四年小学便开始务农。23岁那年父亲以自己忠实的为人获得村民一致举荐,担任了村民集体创办的英川供销社黄谢圩门市部的首任营业员,直至获上级赏识调区、县、温州、文成等地从事营业员和会计工作。1962年,32岁的父亲响应号召,不顾自己身躯的瘦弱,毅然支农回到了家乡。 回到农村,开始面对生活的真实:家是一穷二白的家,而孩子却陆陆续续地出生…… 父亲开始了与先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耕田、养牛、割草;种地、砍柴、挑水;送孩子们上学和出门帮工……从清晨到星夜,从春风到寒露,四季轮回,寒暑更替,在时光消逝中原本就十分瘦弱的父亲开始慢慢变老。 “以农业为荣,以田园为乐。”是父亲的名言,也是几十年来激励父亲在艰难中前行的主要精神动力。他爱大山,爱山村,爱溪流,爱土地,他在家中贴了亲手书写的对联:“青山绿水静人心,竹篱茅舍养精神。” 父亲年轻时曾看过《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今古奇观》《千家诗》《劝世文》等书,看了不过瘾,还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将书抄下来。在每日种田之余,还养成了记事的习惯,开始记的是劳动日记,渐渐地发展到记山村里发生的事,再补记一点内心感受什么的。如此渐渐成了习惯后,他白天上山干活,晚上便就着昏暗的火篾或松明灯火,将水泥袋纸和香烟壳等当作稿纸,在上面一笔一画写下一天的所见所闻。它有时记山民讲的民间故事,有时记亲属之间的情谊,有时记民间风俗,有时记山村里发生的新事,有时记农作物的生长,有时还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山间的动物,有时甚至还写顺口溜式的诗……,总之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就说父亲写打油诗的故事吧:很多年前小山村的竹林里常常发生毛竹被偷的事,每家每户都很烦恼,但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对付。父亲想到了在毛竹上作记号也许有用,就跑到自家竹林里一手拿毛笔,一手拿油墨,给挺拔的毛竹逐株写上“裕泰”等字号,就像是他给竹子取名字。他写到后来,还自编打油诗写在竹上:“你家有毛竹,还到我家砍;你要毛竹用,应该自己养!”不想这一招效果却出奇地好,因为偷竹人偷了写上字的毛竹去,则必须得刮去上面的字才不被人识破,即便刮去了也还是留有痕迹,同时竹上所写的诗文多少还有点教化作用,渐渐地偷竹的人少起来了。 经过整理、编辑、排版、打印、校对,经过父子俩两年的共同努力,在有关方面的关心和帮助下,2004年10月,父亲的《路福记事》面世了。路福是村里人喊了父亲一辈子的名字,“记事”则更多地体现了文本特点,表明作者是在记述性地写下他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全书20万字,共收入文稿108篇,分山野记事、村居记事、亲情记事、岁月记事、阳光记事、传说记事等六辑,还穿插了许多图片,第二年年底又出版了诗集《土诗》。《土诗》共收入诗稿241首,分12辑,分别是:田野动物、虫鱼禽鸟、植物家畜、四季随想、亲友感怀、村居杂事、田间土名、山野土名、邻村回眸、七庙一殿、故事略吟、海盐喜行。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父亲不仅十分认同“土诗”这个名字,还抽时间自己动手完成诗稿的分辑与归类,使整个筹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父亲的配合使我十分高兴,就像是配合我出诗集一样。 “钟鼓在楼,响声在外。”一个山区农民正儿八经出了两本书,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原生态的特色引起有关方面和媒体的关注,许多记者不远千里前来我的家里采访,淳朴的母亲不得不开始像明星一样面对各路记者。起初还好,觉得有客人远道而来,理应高兴。但时间一长来的人多了,父母便开始不安起来,父母不是嫌麻烦,而是觉得自己给人家添了麻烦。父亲固执地认为是自己不好,是自己的“这点东西”导致人家要大老远赶来,这太麻烦人家了!再说自己又不会说普通话,家里又没什么好吃的,真的很抱歉。有一次,我告诉父亲,说北京有记者要来,父亲一听赶紧说:“你叫他千万不要来,太远了!以后有人来找你,你就说这老头已去世了好了,这样最好。”话虽这么说,可每次有记者来父母亲还是很高兴,还是尽量配合和满足大家的采访,直到不知不觉成了一家人。 Historical Records by an Old Farmer By Zhang Huihu In April 2006, People’s Daily printed a feature on a 76-year-old farmer in Zhejiang w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