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光 二十年无悔公益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徐永光 二十年无悔公益路

徐永光 二十年无悔公益路点燃求知的希望 徐永光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出生于浙江温州一个城市贫民家庭。还没学会说话,父亲就离开了人世,母亲一人艰难养育五个子女。1968年3月,徐永光应征入伍,当兵三年,他的最高职务是班长。退伍后进入温州邮电局当了汽车修理工。徐永光热爱读书,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无缘大学梦。“四人帮”被粉碎后,徐永光以一名解放者的热情投入工作,被评为浙江省“邮电学大庆先进个人”。1978年调到团中央组织部工作。 徐永光的创新意识比较强,加上做事一向认真踏实,不到七年,就从一名普通干事升至组织部长。1988年,共青团十二大通过了体制改革的决议,不久成立团中央事业开发委员会,同步推进两个项目:一是创办中国华青公司;另一个就是筹办青少年发展基金会。1989年,徐永光做出了他人生里的一项重要决定,辞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的职位,拿着团中央拨出的10万元注册资金去成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未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达到上亿,每年有100多万小学生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四五十元的书杂费而失学。1986年,徐永光曾在广西柳州地区进行了两个月的调查,他发现:金秀瑶族自治县共和村,全村人口2000多人,解放后没有出过一名初中生,250名学生中,小学一年级学生71名,五年级7名,辍学率达90%以上。 徐永光和几位志同道合者畅想基金会的发展方向,那些大瑶山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睛在他脑海中不断闪现,“希望工程”的灵感跃然而出。公益事业有三个最佳选择:贫困、儿童、教育。“希望工程”将这三个点捆到一起,一诞生就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关注。 然而只有10万元启动资金,却要救助全国几百万失学儿童,钱成了最大的问题。精明的徐永光从温州老乡那里得到灵感,广发筹资信。大胆的他又在《人民日报》上登广告,“希望工程”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捐款高潮迭起。社会各界纷纷解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也给予热情援助。后来,邓小平同志欣然题写了“希望工程”四个大字。 当初,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计划到1995年,能够直接救助5万名失学少年,建立30所希望小学。然而,199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希望工程”救助的失学儿童已突破百万,建立希望小学近千所。2009年,走过20年风雨历程的“希望工程”硕果累累:募集捐款56.7亿元人民币,资助逾346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设希望小学15940所,培训乡村教师5.6万余名。 有人认为,“希望工程”的成绩有两点:一是点燃了数百万儿童求知的希望,还给了他们应有的梦想;二是调动了亿万人被束缚了的爱心,海内外的万千众生,或主动或被动地感受了一次助人的温暖。可以说,大多数中国人的慈善洗礼,都是从“希望工程”开始的。 谤随名高 “希望工程”的捐款中,既有海外富豪百万千万元的投入,也有普通孩子几元几角的压岁钱。由于这样的规模和影响,整个社会都不允许”希望工程”有任何污点。 1994年1月21日,香港一家名为《壹周刊》的杂志以“千里追寻七千万元下落,希望工程善款失踪”为封面标题,指责“希望工程”数千万拨款不知去向、穷人读破校、掠水现象到处都有、港人捐钱无资料时,善良的捐款人震惊了。《壹周刊》的文章造成中国青基会和“希望工程”名誉的极大损失。据统计,在文章发表之前的25个月内,来自香港的捐款每月平均达300多万港元,之后的数月内,每月仅有十几万港元捐款。 徐永光咨询了律师的意见后,决定和《壹周刊》打官司,并要把官司打到他们家门口去。没想到,这个官司竟然打了6年。在法律制度上,香港实施的是“英美法系”,内地实行的是“大陆法系”。由于是异地诉讼,徐永光和青基会毫无经验,加上《壹周刊》试图私下和解,其律师运用合理的法律程序设置障碍。对方提出一个证据需求,原告方就要经过六道环节当面呈交。开庭时间就这样一拖再拖,直到2000年3月13日,此案才得以开庭。官司最终因铁的事实和律师、证人等的出色表现而获得胜利。2000年6月20日,法官判《壹周刊》诽谤罪名成立,并赔偿青基会350万港元。这是当时香港诽谤诉讼史上赔偿额最高的案件。 2002年,《南方周末》准备在3月21日的报纸上刊登记者采写的调查徐永光的报道。这篇调查列举了徐永光挪用超过一个亿的捐款草率投资、放在私人名下炒股、指示下属做假账、为青基会少数领导“谋取”第二套住房、在香港设有“秘密账户”等“十大罪状”。然而,3月20日晚上,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周末报社通知全国十余印点停止印刷,撤换新版。这次“舞弊报道”风波,又将徐永光推入“黑幕”。多年过去,徐永光对此事表现得十分坦然,“我想得很明白。南怀瑾先生早在十几年前就告诫我永光,你要记住一句话,谤随名高。做这么大的事情,承受这些算不了什么,心底无私天地宽嘛”。 实际上,徐永光的最大困扰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