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细菌耐药性临床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院细菌耐药性临床分析

我院细菌耐药性临床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我院细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年8月检测出的病原菌750株进行药敏及耐药性分析。结果:测出病原菌750株,其中G+ 菌占24.8%,G- 菌占64.8%,真菌占10.4%。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头孢哌酮钠和头孢曲松钠等第三及第四代头孢类的耐药率有快速增长的趋势。结论:临床上对抗生素的应用要规范合理,对感染患者尽量利用药敏结果指导抗菌药物的选用,降低细菌的耐药性和减少耐药菌出现,减少抗感染药使用的盲目性。 [关键词] 细菌;耐药性;抗生素 [中图分类号] R96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a)-121-01 细菌的耐药性是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1]。目前存在抗生素使用率高、疗程长、盲目选用、频繁更换、多种联用等滥用抗生素情况[2],导致细菌有更强的耐药性,降低了抗生素的疗效。为了探讨我院细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用药,本文对我院2009年8月检测出750株病原菌的药敏及耐药性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BACTEC9120血培养系统(美国BD公司),药物纸片(英国OXOID公司)。 1.2 标本 选择我院临床科室的住院患者的血液、尿液、便液、痰液、引流液及分泌物。测出病原菌750株,其中G+ 菌占24.8%,G- 菌占64.8%,真菌占10.4%。G+ 菌中最常见到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2.0%;G- 菌中最常见到的是铜绿假单胞菌,占 26.4%,大肠埃希菌占12.0%。 2 结果 对检测出的病原菌750株进行药敏及耐药性实验,结果见表1。 3 讨论 细菌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多变性,其遗传基因可以自发突变,并可在很短的时间里分裂繁殖,使自身增加数百万倍。一种细菌可以通过多种耐药机制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不同的细菌可通过转化、转导、接合等方式获得耐药基因。通过本组资料观察到头孢哌酮钠和头孢曲松钠等第三及第四代头孢类的耐药率有快速增长的趋势,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β-内酰胺抗生素、四环素、氯霉素和磺胺等由于存在多种耐药机制,能被诱导产酶[3]等特点,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耐药菌、多重耐药菌甚至泛耐药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针对目前广泛的细菌耐药菌笔者总结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临床无指征的预防用药及治疗用药;医生对用药指征掌握不严;抗生素品种、剂量选择错误;抗生素给药途径、给药次数不规范;抗生素应用疗程不合理[4];应避免细菌反复与亚致死量抗菌药物接触;限制高潜在耐药性抗菌药物的使用;避免无抗菌药物指征时或完全预防性用抗菌药物;避免过量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无针对性用药;替换或轮换使用抗菌药物。 细菌的耐药性可通过先天或基因突变产生,耐药菌可通过手、物品传播。医务人员应做到手部清洁,对含有耐药菌的临床标本等应彻底灭菌;临床上对抗生素的应用要规范合理,对感染患者尽量利用药敏结果指导抗菌药物的选用[5-10],降低细菌的抗药性和减少耐药菌出现,减少抗感染药使用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朱德妹.2004年上海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5,5(4):195. [2]雷孝钰.院内感染常见菌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0,16(2):160. [3]吕晓菊.细菌耐药性及其防治对策[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03,1(4):145-148. [4]尹明.医院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的凋查分[J].实用预防医学,2006, 13(2):312-313. [5]余自成.细菌耐药性的流行趋势及其控制措施[J].世界临床药物,2006,27(3):168-171. [6]黄怡.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0,23(1):24-26. [7]刘宏巨,陈丽君,孙淑杰,等.中国医科大学辽阳中心医院2008年住院患者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9):131-132. [8]吉木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8,15(23):79. [9]唐爱琴 ,王小娜 ,范玲玲. 86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3):101-120. [10]华香,胡男彬,曾庆红.96例细菌感染及耐药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1):70. (收稿日期:2009-08-25)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