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折叠模型和算法.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蛋白质折叠模型和算法

四、折叠算法 (8)人口控制算法 一种改进的PERM算法,它给出了 PERM 算法的一种拟人解释,对算法中的权重及预测值进行了拟人化 的改进,并对选择动作时不同情况下的权重计算公式进行了统 一,算法在计算效率上有了明显的提高。[1] 拟物算法具体步骤如下[6]: a)在3n 维欧氏空间中随机生成一个点,并计算当前构型下的U 值; b)当前构型下的U 值记为U0; C)按梯度下降法作一次优化并计算当前U 值,记做Ul; d)计算U0 - Ul的值,若该值小于0. 000 00l 则结束;否则转至b 拟人策略[6]: 当拟物计算落入某一局部极小值“陷阱”时,可获得与该值相对应的格局以及该格局的中心位置;将此格局中距离该中心最远的黑球( 象征着上面例子中那个非常痛苦的人)取出来放到这个中心点上,并以此时的格局作为新的初始格局进行新一轮的拟物计算。 四、折叠算法 (9)免疫算法(Immune algorithm) 在遗传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模拟生物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排除,最大的特点是免疫记忆特性,抗体的自我识别能力和强大 的信息处理能力。作为一种集免疫机制与进化机制于 一体的全新的演化算法,较遗传算法较好的解决了已有算法中 出现的退化现象,且使收敛速度有了显著提高。同时,在非格模 型的优化问题上,较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有更强的全局搜 索能力和更高的稳定性。[1] (10)其他新算法: 基于重要性抽样的SISPER算法; 基于Monte Carlo的 MSOE算法; 在生物计算Web Service领域有着重要的应 用价值的网格计算(Grid Computation) 。 四、折叠算法 (10)其他新算法: 粒子群优化算法(PsO)是一种新的群体智能算法,源于对鸟群群体捕食行为的研究[3]. 右图由RasMol绘制而成.图(a)是从数据库文件中读取了2sN3的所有Cα原子坐标数据得到的结构图,图(b)是计算得到的Cα原子坐标数据的结构图.两种结构的Cα-RMSD值为6.12A。 五、折叠分类数据库[4] 1、LIFCA数据库 LIFCA数据库包括α、β、α/β类2406个蛋白质结构域,选自ASTRAL一1.65数据库中序列间同一性小于25%、分辨率小于2.57的非冗余子集。利用基于折叠核心的蛋白质折叠类型分类方法,确定每一个样本的折叠类型,建立蛋白质折叠信息标注文件,形成了蛋白核心折叠注释数据库LIFCA,相关信息可以通过访问http:///LIF-CA得到。目前,LIFCA数据库包含α类蛋白的44种折叠类型、β类蛋白的70种折叠类型、α/β类蛋白的145种折叠类型。 2、SCOP数据库 SCOP基于进化相关给出了蛋白质折叠类型的分类,被大家广泛采用,LIFCA是基于折叠核心的二级结构组成及分布的蛋白质结构分类数据库. 在折叠识别中作用显著 参考文献 1.欧阳芳平,徐慧,郭爱敏,李燕峰 ;蛋白质折叠机理的理论研究; China Journal of Bioinformatics; 2007,5; 2. 解伟、王翼飞;蛋白质折叠的计算机模拟;上海大学学报;2000年4月; 3.谭晓超、何红波、李义兵;蛋白质折叠的非格子模型;计算物理;2007年3月; 4.李晓琴、仁文科、刘岳、徐海松、乔辉;蛋白质折叠类型分类方法及分类数据库;生物信息学;2 0 1 0年9月; 5.陈凤飞、黄文奇;蛋白质HP模型的改进和PERM算法求解;计算机仿真;2007年5月; 6.许如初,秦 明,黄文奇;蛋白质结构预测的拟物拟人算法研究;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 年8 月; 7.刘岳、李晓琴、 徐海、松乔辉;蛋白质折叠类型的分类建模与识别;物理化学学报;2009,12; 谢谢观赏 蛋白质折叠模型和算法 中山大学 生科院 阿牛哥 2013.4.15 文献整理 目录 01 理论进展 03 折叠模拟 02 折叠模型 04 折叠算法 05 数据库 一、理论进展[1] 20世纪30年代,吴宪提出了蛋白质的变性。英国剑桥大学的Bemal发现蛋白质折叠是一个物理过程,而且能在试管中进行。 1973年,Anfisen观察到完全还原的核糖核酸酶A可以在体外自发折叠成具有完全活性的天然构象,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包含有指导其形成天然构象的全部信息。天然结构可能处于总体自由能的最低点。 Levinthal的悖论(paradox)。 Levinthal和wetlaufer提出蛋白质的折叠过程是有动力学控制的。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