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法称诸论的次序和形成
法称诸论的顺序和形成
埃利希·弗劳瓦尔纳 撰 汤铭钧 译
《释量论》(Pramā?avārttikam)是伟大的佛教逻辑学家法称(Dharmakīrti)的主要著作,其中各章的顺序历来是一个谜团,早已令古代的注释家们伤透脑筋。情况大致如下。《释量论》是陈那(Dignāga)的《集量论》(Pramā?asamuccaya?)的一个注释。[《集量论》]这部著作在如下顺序的六章中,探讨了认识论(Erkenntnislehre)的全部内容:1、感知(Wahrnehmung,pratyak?am),2、推理(Schluβ,svārthānumānam),3、论证(Beweis,parārthānumānam),4、例证和虚假的例证(Beispiel und Scheinbeispiel,d???ānto d???āntābhā? ca),5、他者的排除(Sonderung von anderem,anyāpoha?),6、各种错误的反驳(Falsche Einw?nde,jātaya?)。对此,法称撰写了他的四章Vārttikam [释论]。其中的一章逐字详细解释了陈那的序颂(Einleitungsvers)。其余的三章探讨了感知、推理和论证。在此,引人注意的是,这部著作的四章在传承中显示出一种十分奇怪的顺序。正常的顺序应当是,感知、推理和论证跟在序论章之后。但实际情况则是,关于推理的一章处在第一位,之后才是序论、感知和论证。按照这种顺序的第一章,也就是关于推理的这章,同时有法称自己的注释,其余三章则由他的弟子天主慧(Devendrabuddhi)作了注释。并且对于所有这四章,天主慧的弟子,即法称的再传弟子释迦慧(?ākyamati,或作?ākyabuddhi),又以相同的顺序撰写了一个复注(Subkommentar)。因此,[《释量论》]这部著作各章的这种奇怪的排列,是在最早的传承中就被牢固地确定下来的。此外,这种排列也得到了较晚的注释家们的确认,因而在他们试图进行注释的时候,都假定了这是既定的排列。
因此而产生的问题就是:这种奇怪的排列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法称只对关于推理的这章而且仅仅是这一章作了注释?
Th.舍尔巴茨基在他的《佛教逻辑》(Buddhist Logic)的第一卷中首先考虑了这个问题。对此,他先是简短地复述了A.沃斯特里科夫(A. Vostrikov)的报告。他本人则是给出了较晚的印度注释家们的各种不同的解释的尝试。然而,在这方面的期待本来就不是很高。印度的注释家们通常都倾向于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事论事地来考察各种原因。关于各种论书的作者们通常都会断言的那些个人方面的原因,在现有的情况下,他们大多也没有掌握什么信息。他们在这方面所说的,因而也仅仅是由各种猜测所组成的,对于我们来说无足轻重。因此,我们最好还是依靠她所能给予我们的最可靠的,即依靠法称本人,这就是说,在他的各种著作中,来寻求一个对于这个既已提出的问题的回答。
现在,就让我们来考察《释量论》,这部著作的第一章与其余的三章之间,在结构和论述上都显示出一种根本的差别。后面的三章是一部正规的Vārttikam。这三章从理应被解释的陈那的文本出发,对此作出了详细的解说,在必要的地方,也附加了延伸的讨论,并且在[陈那的]文本的某一点得到评论之后,便转入下一点。正如这种顺序的第二章,就是按照陈那在他献给佛陀(Buddha)的序颂中的各个修饰语展开论述的,即pramā?abhūta? [量成就] (v. 1 ff. )、jagaddhitai?ī [欲利众生] (v. 35 ff.)、?āstā [教诫者] (v. 132 ff.)、sugata? [善逝] (v. 139 ff.)和tāyī [救护者] (v. 145 ff.)。第三章则是逐项解说了陈那的感知理论,正如这种理论在《集量论》的第一章里所阐述的那样。这一章谈论了正确认识的两种手段,这两种手段分别对应于认识的两种对象(v. 1 ff. = Pr. sam. I v. 2 ),还探讨了对于证明正确的认识还有其他对象和手段的尝试的反驳(v. 76 ff. = Pr. sam. I v. 2 b – 3 a),并解说了陈那对于感性的感知的定义(v. 123 ff. = Pr. sam. I v. 3 b),回答了感知为什么是根据各种感觉器官来命名的问题(v. 191 ff. = Pr. sam. I v. 4 a),而且是一直[解说]到《集量论》的第13颂为止,陈那正是以这一颂结束了对于他的独特理论的阐述。以《集量论》第三章为依据的第四章,也同样是开始于详细地解说对于论证的定义(v. 1 ff. = Pr. sam. III v. 1)和对于主张(Behauptung)的定义(v. 15 ff. = Pr. sam.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