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伯赞-傲雪梅花一良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翦伯赞-傲雪梅花一良史

翦伯赞:傲雪梅花一良史“火车走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许多人知道翦伯赞,或许正是从这篇收入中学课本中的《内蒙访古》开始的。这是一篇有韵的散文,无韵的诗,因其气魄之壮阔,气势之豪放,文字之瑰丽,被公认为是当代文史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在20世纪的中国,翦伯赞不仅是现代中国历史散文体裁的开创者,更是享有盛誉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以才思敏捷、个性鲜明、傲骨铮铮而突出。他一生著作甚丰,尤以历史理论研究最为著称,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解放后,他都是公认的唯物史观派在理论上的代言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翦伯赞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新中国史学发展方向上的奠基人、探索者和监护人,并把他的史学理论推到了当时的最高峰。而作为历史学家的翦伯赞同样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从他早期担任中学教员,到后来成为北京大学名冠一时的历史学教授,其生动、坚定、唯真是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无情日月转双丸,我亦曾经是少年” 1898年3月14日,翦伯赞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翦家岗村一个书香之家,维吾尔族。父亲翦万效,不仅熟悉汉文经史,考中清朝最后一批秀才,而且自学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等现代数学。民国时期,他长期受聘为中学数学教师,还曾被聘为常德中学、常桃汉沅联合县立中学等校的校长,被人雅称“翦几何”。[1]或许是因为这种良好的家学熏陶,翦伯赞从小就通读了《资治通鉴》一书,而且还喜欢看一些《三侠五义》之类的小说,后来就产生了要把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如黄天霸等)弄个究竟的想法,看看这些人物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是好是坏,于是便开始学习历史,时间长了,就对历史萌生了独特的兴趣,和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6年,翦伯赞考入北京政法专门学校,后转入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19年翦伯赞临毕业前夕,北京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运动的热潮飞快地波及到全国各地,翦伯赞积极参加游行、张贴标语、发表演说等活动,全力投入到这场运动中。可是到了毕业时,翦伯赞却面临着失业的困境。虽然他在商专是有名的高材生,功课很好,英文也好,可是许多用人单位却因为他是当地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而不愿录用他,怕招惹麻烦。空有报国之志,却无用武之地,翦伯赞愤然离开了武昌,次年受聘回到母校常德中学,做了英文教员。翦伯赞后来的回忆充满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和无比悲痛,“常德,这座洞庭湖西岸的古老城市,在这里,我度过了我的中学时代”,“静静的沅江,古色的城墙,古旧的庙宇,旧式门面的商店,各式各样的手工业作坊,用石板铺成的大街小巷……然而,这两个小城,被攻陷时死者两万有余,伤者五千,被强奸的妇女七千多,财产损失不计其数。”(1943年《常德、桃源沦陷记》)在任教后短短的两年里,他不得不承受丧母亡妻的巨大悲痛。时光如流水,战乱与死亡、悲愤与心痛早已被冲刷殆尽,现在我们已无法找到他这段中学教师生活的更多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常德中学任教的四年里,他认真研读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有关当时重大社会政治问题的书籍,而这些都为他后来在大学从事历史科学的研究和教学以及社会责任和政治意识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1925年,翦伯赞奔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经济学,有意思的是,在资本主义的国度里,他开始接触到影响他终生的“马克思主义”。他阅读了《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大开了眼界,而当他一口气读完《共产党宣言》时,更是兴奋极了,他激动地在日记上写道:“这是黑暗世界中的一个窗户,从这里,我看见了光明,看见了真理,看见了人类的希望。”马克思主义像一把火炬点燃了他心中革命的火种,也照亮了他此前模糊不定的研究路向,从此,历史、革命、社会、政治、国家成为他生命中的关键词,并将相关的理解和反思在教育的过程中铺叙开来,“中原树桃李,木铎振旌旗”(郭沫若《送别伯赞兄》),身体力行地塑造着自己,更影响着无数的热血青年。 比如1947年在大夏大学(即今日的厦门大学)任历史系教授时,他讲授“史学方法论”一课,即“历史唯物主义”。他的讲课深入浅出,紧密联系实际,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和当代的历史和社会,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影响颇大。后来他的学生满怀深情地回忆道:“翦先生的性情虽然蔼然可亲,但他的治学态度却非常严肃。他很重视科学的思想方法,同时又有朴学家的治学精神。他说:任何历史的原理原则都是从具体历史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有从具体历史事实中抽象出来的理论,才是正确的理论。研究历史的人首先要学会科学的思想方法,同时也要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他日以继夜地工作,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抄录史料,排比史料或考证史料,他一点也不感觉疲倦或厌烦。为了中国学术,也为了中国的年轻一代,他毫无保留地呕着自己的心血。”[2]正如学生所感受到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