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及群体意识博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我意识及群体意识博弈

自我意识及群体意识博弈[摘要]《纯真年代》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8226;华顿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并为她赢得了1921年的普利策小说奖。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主题是自我意识与群体意识,即当时传统权威的冲突及最终的和解。本文通过对作品主要人物角色的分析,探讨作者对于自我意识与社会群体意识之间关系的评价,以及作品本身给现今崇尚个性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社会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华顿夫人 《纯真年代》 群体意识 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052-03 《纯真年代》的作者伊迪丝#8226;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原名伊迪丝#8226;纽伯#8226;琼斯(Edith Newbold Jones),是美国20世纪初的著名女作家。她出生于旧纽约的一个名门望族,自幼接受贵族式的教育,并长期旅居欧洲。1885年她回到美国,与波士顿的银行家爱德华#8226;华顿结婚。在持续了二十多年的不幸婚姻后,1912年50岁的华顿夫人毅然选择离婚。随后她长期独自旅居法国巴黎,并亲身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的1923年她回美国接受了耶鲁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之后返回法国定居,直至1937年去世。 华顿夫人一生笔耕不辍,她的作品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堪称高产作家。她早年所生活的旧时纽约的上层社会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素材。她自幼喜爱阅读,家中的藏书使她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并培养了她对于文学创作的浓厚兴趣。华顿夫人起初从事文学创作是为了排遣上流社会家庭生活的苦闷。[1]在她一生的创作生涯中,共发表了19部中篇和长篇小说,11部短篇小说集以及诗歌、评论。她的主要作品包括《欢乐之家》(The House of Mirth,1905)、《伊坦#8226;弗洛美》(Ethan Frome,1911)、《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1920)等。 《纯真年代》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华顿夫人最优秀的一部小说,作品创作完成于一战后的1920年。直至1918年11月充满血腥和混乱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时,华顿夫人已在巴黎旅居5年,在此期间,确切地说,她已中断了小说的创作。战后,她发现自己被战争所带来的深层的社会动荡以及传统社会秩序的崩溃所困扰。华顿夫人重新执笔,创作了一些战争小说。然而,在1920年创作完成的《纯真年代》中,读者不会发现任何与战争有关的元素如战乱、流血、死亡等等。 故事背景设在华顿夫人的家乡纽约,小说忠实地描述了处于19世纪70年代后期的旧纽约及20世纪前10年中现代纽约上层社会的人物活动和精神状态的更迭变化。在小说中华顿夫人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为读者刻画了一幅栩栩如生、逼真鲜明的纽约上流社会的风俗画卷。 故事主要讲述了发生在1870年纽约上层社会的一段爱情纠葛。世家子弟,年轻的律师纽兰#8226;阿切尔(Newland Archer)在订婚前夕,与未婚妻梅#8226;韦兰(May Welland)的表姐,性格开朗、为人坦诚的埃伦#8226;奥兰斯卡伯爵夫人(Ellen Olenska)在纽约相遇,并对其产生了深深的爱慕之情。此时的埃伦刚从欧洲返回纽约,她在欧洲有桩不幸的婚姻,心力交瘁,正诉求离婚。但是此举在当时保守伪善的纽约上层社会中是一件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丑闻。纽兰基于亲属的委托违心地劝说她为了家族的荣誉放弃离婚的想法,牺牲自我来维护家族的利益。其间两人也经历了一段悖于传统道德礼教的感情纠葛,但倍受压力的纽兰最后仍和门当户对的未婚妻梅结婚生子,过上了双方家族所期盼的、不违背传统道德秩序的生活,埃伦也毅然返回欧洲定居,这也是每一个家族成员想要的结果。然而在纽兰看似平稳顺利的一生中,却不免有些遗憾。在故事的结尾,时隔多年,两鬓染霜的纽兰最终放弃了与埃伦再次相见的机会。正如作品所描述的,[2]在那个“纯真年代”,他失落了生命之花。 华顿夫人所描绘的是自己曾经置身其中的阶层处于当时社会金字塔的顶端,其中的人们因继承了先辈高贵的血统和积累的财富,过着富足悠闲的生活。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精神层面上也秉承了祖辈严格的价值观体系即在这个贵族社会中的传统,而且这种社会传统对于其中的每一成员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在这里,[3]所谓群体意识可以理解为这个社会阶层群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信仰、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准则等等,是其中成员共性和个性高度的统一。群体意识还可以说是这个群体长期生活实践的结果,很多情况下是对群体共同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它也服务于这个群体共同的相关利益。它对自我意识的形成有着强烈的影响。 在华顿夫人看来,旧时的纽约上层社会在其每一个成员身上强加了一整套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