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病110例临床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药物性肝病110例临床分析

药物性肝病110例临床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致病药物。方法:对11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等检测指标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病以中老年为主,女性多于男性;致病药物以治疗皮肤病及骨关节疾病的中药、抗结核药等为多见;大多数病例预后良好。结论:药物性肝病重在预防,临床应避免滥用及长期大量用药。 [关键词] 药物性肝病;肝炎;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7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b)-136-02 药物性肝病是指由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1]。近年来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目前报道已有1 000余种药物可引起药物性肝病,几乎涉及各类药物[2]。本文将我院2006年9月~2009年9月收治的11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110例,其中,男46例,女64例;年龄3~81岁,平均43.5岁;60岁22例。 1.2诊断标准 ①有明确用药史1~12周;②出现肝损害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③伴有发热、皮疹、瘙痒、关节痛、嗜酸粒细胞增多等;④除外病毒性肝炎或其他致肝损害的疾病;⑤停药后肝功能恢复,症状好转,再用再发。 1.3分类方法 1.3.1临床表现本组患者中,发热15例,皮疹6例,瘙痒16例,关节痛6例,乏力86例,纳差86例,恶心呕吐21例,腹胀痛19例,黄疸58例,HBsAg阳性7例,抗-HBc阳性4例,但已除外乙型肝炎活动所致的肝功能异常,余病毒指标阴性。 1.3.2分型①肝细胞损伤型46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及消化系统症状,ALT升高为主,ALP、GGT升高不明显;②胆汁淤滞型27例,临床症状轻,主要表现为黄疸,皮肤瘙痒,ALT轻度升高,胆红素、ALP、GGT明显升高;③混合型28例,临床上有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滞的表现;④重型9例,伴有肝性脑病、腹腔积液、感染、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中的一项或多项。 2 结果 2.1 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 见表1。 2.2治疗及转归 全部病例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E及保肝、退黄、解毒、对症等处理,大多数在1个月左右病情恢复正常,治愈或好转102例,自动出院或转院5例,死亡3例。 3 讨论 目前药物性肝病尚无特异性诊断方法,主要根据用药史、临床表现、化验检查以及停药后的效应作出综合诊断。以往多数文献强调,药物性肝病常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变态反应性改变,但本组资料中仅13.6%发热,5.5%皮疹,5.5%关节痛,提示以上指标作为诊断药物性肝病意义似乎不大[3]。 本组资料中,女性多于男性,中老年占多数(69.1%),考虑由于男性肝微粒体内的药酶活性略高于女性。因此,女性对药物的敏感性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患基础疾病的比例增大,用药几率增高,且生理功能逐渐减退,肝血流减少,微粒体酶系活性降低,机体对药物的生物转化和排泄减弱,以致中老年发病人数增多。 药物性肝损害主要来自药物的直接和免疫性损害[1],直接损害与药物的剂量有关,而免疫性损害与剂量无关,且不可预知。本组资料中,致肝损害的药物中,以中药、抗结核药、抗生素等占多数。受中药无毒副作用观念的影响,部分患者忠信偏方,随意、超量、长时间服用中药是目前中药所致肝损害日渐增多的主要原因。本组中药致肝损害主要以治疗皮肤病及骨关节疾病的中药为主,这与傅婷婷等[4]的报道相似;抗结核药引起肝损害已是共识[5]。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致使抗结核药引起的肝损害仍居高不下;另外,抗生素及其他药物的不规范使用,以及个体对药物耐受的差异,也导致药物性肝病时有发生。 药物性肝病的治疗除强调立即停药外,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临床病例在停用相关药物及应用必需的解毒处理后,多数短时间内康复。重症病例及严重淤胆型患者,经人工肝等支持治疗后,临床症状也可改善,病程缩短。本文中3例死亡者均因服用损肝药物时间较长导致重型肝炎,且与基础疾病并存所致。当某些患者不能停用某种必需的药物时,要权衡肝损害是否危及生命而作出选择。药物性肝病重在预防,避免滥用及长期大量用药,注意用药的个体差异,动态监测肝功能,不失为防治药物性肝病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63-1866. [2]彭渝,李华.药物性肝病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3,32(6):750-751. [3]吴佳玉,江南.药物性肝损害101例临床分析[J].传染病信息,2001,14(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