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葡萄胎恶变相关因素探析和瘦素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表达临床意义
葡萄胎恶变相关因素探析和瘦素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表达临床意义[摘要] 目的 通过测定瘦素(LEP)在不同类型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表达,探讨其预测葡萄胎恶变和转移的可能性;并对葡萄胎恶变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葡萄胎预后的判断。 方法 应用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0例正常早孕( 50%细胞染色为 3。二者积分之和为 0~2为表达阴性,两者积分之和 2为阳性。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以P 40岁4例(57.14%)。β—hCG持续阳性5例(71.43%),持续时间超过14周;β—hCG转阴后又复发阳性2例(28.57%)。子宫明显大于停经月份5例(71.43%)。发生卵巢黄素囊肿6例(85.71%)。病理结果显示,滋养细胞过度增生5例(71.43%)。
3 讨论
滋养细胞是人体极为奇特的细胞,类似于肿瘤细胞,有增殖、分化、侵袭的特点。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包括葡萄胎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T)。GTT包括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及胎盘附着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形成肿瘤的滋养细胞与正常妊娠的滋养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极为相似。
瘦素(Leptin)是由肥胖基因(ob)编码的调节能量代谢的分泌型蛋白质,由 16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原来认为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合成分泌,但随后发现下丘脑、垂体、胃黏膜、骨骼肌、合体滋养细胞、乳腺上皮也可以分泌瘦素,瘦素可以通过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的方式作用于多种组织上的特异性受体而发挥作用。瘦素除了刺激下丘脑饱食中枢调控动物的摄食行为和脂肪代谢外,还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增加细胞的侵袭性,促进血管形成,调节机体免疫和强大的生殖调节功能[1—2],Sierra—Honigmann MR等[3]报道了 Leptin在体外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刺激毛细血管芽的形成,在体内可诱导新生血管的形成,证明 Leptin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以上几点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必备条件。本免疫组化染色发现,人早孕绒毛组主要在细胞滋养细胞有瘦素表达,随着滋养细胞恶性程度的增加,其阳性部位有从滋养细胞层逐步转移至合体滋养层的现象,提示合体滋养细胞可以产生和分泌瘦素,并与血hCG值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 = 0.342,P 0.05),这与 Senaris R[4]的研究一致。根据当代研究,葡萄胎组,侵蚀性葡萄胎组和绒毛膜癌可能是一种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即良性葡萄胎恶变为侵蚀性葡萄胎,而进一步发展为绒毛膜癌[5—6]。本实验发现,瘦素在早孕组、葡萄胎组、侵蚀性葡萄胎组和绒毛膜癌组滋养细胞的表达依次增强,提示这些来源于 GTDs的合体滋养层细胞也能够分泌瘦素,且滋养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与瘦素的表达强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本实验有望为滋养细胞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Calle EE,Kodriguezc C,Walker K,et al. Overweight obesity and mortality from cancer in a prospectively studied cohort of US adults[J]. N Eng J Med,2003,348(17):1625—1638.
[2] 赵玉,黄向华. 瘦素在妇产科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分册,2006,25(5):270—273.
[3] Sierra—Honigmann MR,Nath AK,Murakami C,et al. Biological action of lep tin as an angiogenic factor[J]. Science,1998,281(5383):1683.
[4] Snaris R,G arcia—Caballero T,Casabiell X,et al. Synthesis of leptin in human placenta[J]. Endocrinology,1997,138(10):4501.
[5] 宋鸿钊,杨秀玉,向阳. 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
[6] 王伊洵,杨秀玉. 滋养细胞疾病[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 18(8):450—451.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