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抑郁症探究概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治疗抑郁症探究概况

中医治疗抑郁症探究概况[摘 要] 通过对古代及近现代文献的整理,阐述了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及辨证论治。 [关键词] 抑郁症;研究概况 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心境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以心境低落、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性欲减退、睡眠障碍等症状为主要的临床表现,重者有自杀倾向。世界卫生组织预言抑郁症将会在2020年成为继高血压后的第二大临床慢性疾病[1]。 1.中医古代文献对郁证的认识 中医最早在《黄帝内经》中有关于抑郁症的描述,在中医文献中并没有抑郁症的病名,但是对比中医学“郁病”和现代医学抑郁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方面,可以发现中医学中有很多症状描述接近于抑郁症,如郁证、百合病、脏躁、癫证、卑?等,其中以“郁证”与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描述最为接近。 2.历代医家对郁证的认识 2.1《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 首先将“郁”的概念引入医学,提出了五运之气太过与不及可导致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的“五郁”概念。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百合病等证候。朱丹溪首倡气、血、湿、热、痰、食“六郁”之说。明代虞传的《医学正传》[3]更首见“郁证”病名。张景岳《景岳全书[4]首次将郁证从广义和狭义角度加以区别,并且将明确的将狭义之郁分为三类即:怒郁、思郁、忧郁。自此郁证的基本架构日趋完善。 2.2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气血津液通畅无阻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提出了情志致郁的观点。张仲景《伤寒论》记载的小柴胡证对后代肝郁学说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为病。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揭示了郁证本虚标实的病理机制。清 2.3治法治则 对于郁证的治疗,《素问》[2]指出:“木郁达之,......水郁折之”。朱震亨在《丹溪心法》[7]提出:“治郁之法,顺气为先......分多少而治”。明代张景岳阐述了五郁治疗法则:“郁而太过者,宜裁之抑之......”。明代赵献可提出了“以一法代五法”的主张,一法即“木郁达之”,逍遥散即是他治疗木郁的主方。清代医家叶天士论郁重在脏腑,其治亦不离于脏腑。《素问》[2]指出:“精神不进......故病不可愈”。强调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疾病的病程和预后。清代名医叶天士在诊治抑郁症患者时,也一再提及“惟怡悦开爽,内起郁热可平”,“务以宽怀解释”等。因而,抑郁症的治疗必须配以情志的调理。 3.现代医家对郁证的认识 3.1病因病机 现代医家多认为抑郁症的发病多缘于心、肝等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畅。马欢[11]认为本病始病在肝,及于心脾。情志不遂,肝郁抑脾,耗伤心气,营血渐耗。李峰[12]则认为郁证的病机主要分为虚实两方面,早期以气滞为主,多病在肝。张剑[13]总结李辅仁经验,李老认为老年抑郁症是脏腑疾病、气血不调及情志刺激的共同反应。李玉岭[14]等认为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多由心阳偏亢、阳不入阴、心神不能内舍所致。 3.2辨证论治 现代医家对抑郁症的治疗多从整体入手治疗抑郁症,重在调理心、肝等脏腑功能,调畅气机,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同时激发人体内的自愈潜能,改变患者机体环境,有效防止抑郁症的复发。吕红艳[16]将抑郁症分为4个证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心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结果显示疗效显著。郭小青等[17]将抑郁症分为如下类型:肝气郁结型;肝火上炎型;气滞痰蕴型;气滞血瘀型;气血两虚型;阴虚内热型;阳虚寒湿型。 4.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生存压力增加,抑郁症发病率正逐年增高,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抑郁症发病率高,且具有危害性大、复发率高、疾病负担重等特点。中医药治疗抑郁症在理法方药方面的灵活性和药效安全性特点。通过以上资料的回顾,可以看到中医在抑郁症研究上的潜力,以助于更好的把握该病的实质,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Nowak,G,Szewczyk,BWieronska,JM.,Branski,Palucha.A,Pilc,A,et a1.Antipressant―like effects of zinc in forced swim test and olfactory bulbectomy model in rats.Brain Res Bul1.2003.61:159一l 64. [2]唐.《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175. [3]虞传撰.郭瑞华等点校.医学正传〔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2. [4]张介宾.景岳全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2. [5]巢元方.褚病源候渝(新校版)[M〕人民罩瞥出版社,2006.4 [6]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