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末古文家的经世学风及世之学
维普资讯
清末古文家的经世学风及经世之学
罗检秋
内容提要 清末古文家虽强调“求真”而非致“用”,但事实上发展了道成
以来的经世致用学风。国粹派学者是其典型代表。他们批评晚清今文经学,
自身却也重新诠释经学传统,并且通“经致用”,发展儒家的夷夏之辩及民本
思想。他们又阐述非儒学派,把经“世之学”扩展到诸子学、史学以及佛学,从
而学术格局由经学独盛变为多元并存。这为进一步汲取近代观念和西学方
法创造了条件。作为晚清较为庞大的传统学术群体,古文家的经世学风加速
了传统学术的衍变和转型。
关键词 古文家 国粹派 经世致用 学术多元化
嘉道以后,经世致用学风逐渐弥漫士林,大致经历了一个由今
文经学而理学,最后扩展至古文经学的过程。而在清代经学史上,
今、古文学的观点本多歧异,学术风格也不相同。20世纪初年,章
太炎仍在《国粹学报》明确指出:
仆谓学者将以实事求是,有用与否,固不暇计……康有为
善傅会,张以拨乱之说,又外窃颜李为名高,海内始彬彬向风,
其实自欺。诚欲致用,不如掾史识形名者多矣。学者在辨名
· 21 ·
维普资讯
近《代史研究》2001午第6期
实,知情伪,虽致用不足尚,虽无用不足卑。L1j
这种议论立异于道光以后的经世致用学风,颇似乾嘉学派。
此后,今、古文家学风的差异仍受学者重视。刘师培认为:近儒吴“
中派掇拾故籍,训诂昭明;徽州学派详于名物典章,复好学深思,心
知其意;常州学派宣究微言大义,或推经致用,故说经之书至今日
而可称大备矣。”②20年代,钱基博仍说:今“文经世以致用,微言
大义是尚,此汉学之近于人‘文主义’者也。古文稽古以释经,名物
训诂是谨,此汉学之偏于古‘典主义’者也。”⑧这代表了当时评论
经学的主流观念。
这些论述注意到今、古文经学的重心和社会关怀的差异,涉及
汉学的重要特征,对后世影响不小。但是,与其说章氏指斥今文家
的致“用”学风,毋宁说是否定康有为等人的学品及政治取向。清
末今、古文经学的樊篱尚未消失,一些方面则趋于一致。除了两者
的某些学术观点趋于调和外,至20世纪初年,古文家的经世致用
学风亦很明显,与今文家并无大异。清末国粹派学者不失为典型
代表。4(j他们或者如孙诒让、章太炎、刘师培、马叙伦等人本来根
① 章绛:《王鹤鸣书》,《国粹学报》第63期,l9l0年3月。
②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序·例》,第1页,刘《申叔先生遗书》第66册,宁武南氏1936
年校印本。
③ 钱基博:《国学文选类纂总序》,钱《基博学术论著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版,第l3页。
④ 有关国粹派思想的论述,较早的有杨天石论《辛亥革命前的国粹主义思潮》(新《建
设》1965年第2期)、胡逢祥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主义史学》(历《史研究》1985
年第5期)。近年的详细研究见郑师渠著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此外论文有丁伟志晚《清国粹主义述论》(近《代史研
究》l995年第2期)、罗志田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观念异同》(近《代史研
究))2001年第2期)等。
· 22 ·
维普资讯
清末古文家的经世学风及经世之学
柢于古文经学①,或者如邓实、黄节那样倾心于古文学,支持、宣传
其学术观点,而他们多具有经世致用倾向。
关于近代经世之学及思潮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这些论述
集中于今文经学家、理学经世派或某些“中兴名臣”②,很少涉及清
末古文家的经世之学③。事实上,尽管清末古文经学已相对衰落
了,一些古文家转治子学或史学,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以后,儒
经的地位也失去了社会制度的保证,但是,由于学术的传承性,不
① 这些人有时调和今、古文经学,但其学术根基仍在古文。章太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