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古文家的经世学风及世之学.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末古文家的经世学风及世之学

维普资讯 清末古文家的经世学风及经世之学 罗检秋 内容提要 清末古文家虽强调“求真”而非致“用”,但事实上发展了道成 以来的经世致用学风。国粹派学者是其典型代表。他们批评晚清今文经学, 自身却也重新诠释经学传统,并且通“经致用”,发展儒家的夷夏之辩及民本 思想。他们又阐述非儒学派,把经“世之学”扩展到诸子学、史学以及佛学,从 而学术格局由经学独盛变为多元并存。这为进一步汲取近代观念和西学方 法创造了条件。作为晚清较为庞大的传统学术群体,古文家的经世学风加速 了传统学术的衍变和转型。 关键词 古文家 国粹派 经世致用 学术多元化 嘉道以后,经世致用学风逐渐弥漫士林,大致经历了一个由今 文经学而理学,最后扩展至古文经学的过程。而在清代经学史上, 今、古文学的观点本多歧异,学术风格也不相同。20世纪初年,章 太炎仍在《国粹学报》明确指出: 仆谓学者将以实事求是,有用与否,固不暇计……康有为 善傅会,张以拨乱之说,又外窃颜李为名高,海内始彬彬向风, 其实自欺。诚欲致用,不如掾史识形名者多矣。学者在辨名 · 21 · 维普资讯 近《代史研究》2001午第6期 实,知情伪,虽致用不足尚,虽无用不足卑。L1j 这种议论立异于道光以后的经世致用学风,颇似乾嘉学派。 此后,今、古文家学风的差异仍受学者重视。刘师培认为:近儒吴“ 中派掇拾故籍,训诂昭明;徽州学派详于名物典章,复好学深思,心 知其意;常州学派宣究微言大义,或推经致用,故说经之书至今日 而可称大备矣。”②20年代,钱基博仍说:今“文经世以致用,微言 大义是尚,此汉学之近于人‘文主义’者也。古文稽古以释经,名物 训诂是谨,此汉学之偏于古‘典主义’者也。”⑧这代表了当时评论 经学的主流观念。 这些论述注意到今、古文经学的重心和社会关怀的差异,涉及 汉学的重要特征,对后世影响不小。但是,与其说章氏指斥今文家 的致“用”学风,毋宁说是否定康有为等人的学品及政治取向。清 末今、古文经学的樊篱尚未消失,一些方面则趋于一致。除了两者 的某些学术观点趋于调和外,至20世纪初年,古文家的经世致用 学风亦很明显,与今文家并无大异。清末国粹派学者不失为典型 代表。4(j他们或者如孙诒让、章太炎、刘师培、马叙伦等人本来根 ① 章绛:《王鹤鸣书》,《国粹学报》第63期,l9l0年3月。 ②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序·例》,第1页,刘《申叔先生遗书》第66册,宁武南氏1936 年校印本。 ③ 钱基博:《国学文选类纂总序》,钱《基博学术论著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版,第l3页。 ④ 有关国粹派思想的论述,较早的有杨天石论《辛亥革命前的国粹主义思潮》(新《建 设》1965年第2期)、胡逢祥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主义史学》(历《史研究》1985 年第5期)。近年的详细研究见郑师渠著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此外论文有丁伟志晚《清国粹主义述论》(近《代史研 究》l995年第2期)、罗志田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观念异同》(近《代史研 究))2001年第2期)等。 · 22 · 维普资讯 清末古文家的经世学风及经世之学 柢于古文经学①,或者如邓实、黄节那样倾心于古文学,支持、宣传 其学术观点,而他们多具有经世致用倾向。 关于近代经世之学及思潮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这些论述 集中于今文经学家、理学经世派或某些“中兴名臣”②,很少涉及清 末古文家的经世之学③。事实上,尽管清末古文经学已相对衰落 了,一些古文家转治子学或史学,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以后,儒 经的地位也失去了社会制度的保证,但是,由于学术的传承性,不 ① 这些人有时调和今、古文经学,但其学术根基仍在古文。章太炎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5323523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