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禹城市三里杨基坑降水、开挖、支护施工方案
禹城市三里杨回迁安置小区工程
降水、土方开挖、基坑支护施工方案
中铁十四局集团禹城回迁安置小区项目部
二〇一四年八月十日
目 录
1 工程概况和设计要求 1
1.1 工程概况 1
1.2 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3 基坑开挖、降水、支护方案 2
1.4 编制依据 3
2 施工部署与施工进度计划 3
2.1 施工部署 3
2.2 施工顺序 3
2.3 施工进度计划 4
3 施工方法和施工设备选型配套 4
3.1 施工方法 4
3.2 施工工艺流程 4
3.3 施工设备和工器具的选型配套 5
4 施工准备与资源配置计划 6
4.1 施工准备 6
4.2 资源配置计划 6
5 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 9
5.1降水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9
5.2 土钉墙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9
5.3 重要过程和特殊过程质量保证措施 11
6主要施工管理计划 11
6.1 进度管理计划 11
6.2质量管理计划 12
6.3 安全管理计划 14
6.4 环境管理计划 18
6.5文明施工计划 19
6.6组织协调管理计划 20
6.7施工应急预案 20
6.8保证基坑支护成功的应急预案措施 22
7附图 22
1 工程概况和设计要求
1.1 工程概况
,该工程由11栋11层住宅楼、11栋18层住宅楼、幼儿园及地下车库组成。 基坑南北长约225m,东西宽约363m,大致呈矩形。基坑深度为1.40-4.94m,总支护长度约为1599.94m。
1.2 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2.1 工程地质条件
1.
与基坑有关地层主要为杂填土、粉土、粉质粘土,各土层分布特征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按标准层层序分述如下:
①杂填土:杂色,稍密,主要成份为砖块碎屑及混凝土碎块,堆积时间约3年。为人为无计划堆积。
该层厚度:0.90~3.60m,平均2.08m;层底标高:15.42~18.32m,平均17.19m;层底埋深:0.90~3.60m,平均2.08m。
②粉土:褐黄色,稍密,湿,含铁锰氧化物斑纹,局部夹粉质黏土薄层,干强度低,韧性低,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
该层厚度:0.80~5.80m,平均2.97m;层底标高:12.30~15.52m,平均14.10m;层底埋深:0.80~5.80m,平均3.34m。
③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局部偏软,含铁锰氧化物斑纹,局部夹粉土薄层及团块,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
该层厚度:1.70~5.40m,平均3.11m;层底标高:9.08~12.51m,平均10.95m;层底埋深:1.80~9.90m,平均5.79m。
2.地下水情况
地下水位埋深在1.5m左右,相应标高约17.90m。5年的变化幅度约1m左右。主要补给方式为大气降水及地表径流,蒸发为主要排泄途径。
1.2.2 周边环境条件25.71m,距离用地红线9.24m;红线北侧场区可用,施工道路宽8.00m,采用建筑渣土分层回填并压实,回填宽度需保证基坑底边线距离道路4.00m,路面进行硬化;
基坑东侧北部5#、10#楼东侧基坑底边线距离用地红线最近为5.50m;东侧南部15#、22#楼东侧基坑底边线距离用地红线最近为5.50m;红线外侧空旷无建筑物;
基坑南侧基坑底边线距离用地红线最近为6.95m;红线南侧场区可用,施工道路宽8.00m,采用建筑渣土分层回填并压实,回填宽度需保证基坑底边线距离道路4.00m,路面进行硬化;
基坑西侧基坑底边线距离西侧围墙最近4.56m。
1.3 基坑开挖、1、地表水控制设计
(1)基坑坡顶外侧1.5m范围内地面硬化,坡顶砌筑挡水墙(可与土建防护栏结合设置),防止地表水渗入基坑周边土体和冲刷坡体,结合场地地形,将地表水引流至东侧废弃鱼塘中排出。
(2)基坑侧壁按照2.00×2.00m设置泄水孔,泄水孔采用φ75PVC管,墙体内泄水管开孔直径宜为10mm~20mm,开孔率宜为15%~20%,外包1~2层40目土工布并扎牢。泄水孔位置可根据地层情况适当调整,尽量将其设置在透水性较强的地层中。
2、地下水控制
根据周围环境条件及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控制采用管井降水结合明排的方案。具体做法是:
1)降水井(疏干井)
根据周围环境条件及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采用管井降水控制地下水。
在建筑外墙线外8.0m处,按照15.00m左右间距,在基坑周边设置69个降水井,从自然地面施工,井深15.00m;在坑内车库边线外1.00m处按照15.00m间距布置30个降水井;在坑内、地下车库范围内,间距25.00m、沿沉降后浇带位置布置36个疏干井;其余楼座位置沿建筑轮廓线、在建筑外墙线外8.0m处,间距25.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