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丑奴儿

丑奴儿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备资料 原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翻译 年轻时不知道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望远。 登高望远, 为了写新的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而现在知道了全部愁的滋味, 愁得无话可说。 愁得无话可说,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词作分析 此词不见《稼轩词》四卷本甲集,但四卷本丙集收了,而且加注:“书博道中壁。”《清统一志#8226;江西广信府》说:“博,在广丰县西南三十余里,南临溪流,远望如庐之香炉峰。”辛弃疾四十二岁被劾落职后,闲居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市)。这里离博不远,辛氏于博寺傍还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于博道中,先后在这里写下十几首词,这首词当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被劾失官,一下子闲居十年,是很令人惋惜和不平的。我们知道,辛弃疾是一位才兼武的“一世之雄”,用世之心极切,抗金之志极坚。他“抱忠仗义”南归,原想做一番事业。如果当权者能加以重用,他的抗敌复国的理想是可能实现的。但他们对像辛弃疾这种北的归臣,总存戒心,不敢重托,而且动辄削职罢归,长期闲置。人们的同情当然在辛氏一边,辛氏的愁怨也很自然。《词苑萃编》载梨庄话说得好:“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上片一开始即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这里的“少年”,当指他南归入仕前的青少年时期。理由我们后面还要说。层楼,高楼。为什么“不识愁滋味”,就“爱上层楼”呢?这大概是,登楼所见者广,所观者远,茫茫四野的景色,容易触动人们的愁肠,所以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说:“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这种情况在诗词中比比皆是,登楼与发愁几乎结成不解之缘。这事实上也正是艺理论中所谓“情”与“景”的关系问题。 但由于当时作者尚属年少,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所以下句接着说:“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个“愁”,是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所以在“愁”字之前冠以“强”字。 词上片是追忆,下片转入记实:“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这里的“愁”,再不是空喊造作之愁了,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之愁。它当指国愁,指作者想为国分忧而不可得之愁,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他南归入仕后处处殊感事与愿违之愁。这样,我们就把上片的“少年”与下片的“如今”界定在南归前后。在此之前,他当然也会有愁,身陷敌国怎能无愁?大片河沦人敌手怎能无愁?但情况不一样。那时,他“少年横槊,气凭陵”(《念奴娇》(少年横槊)),不受羁束:可以潜入敌人心脏“谛观形势”,时机成熟可以率众起义,对叛徒或立行追杀(如对义端和尚),或擒回斩首(如对张安国),何其痛快,哪待愁上心头!就因为眼下的愁是国愁,受到压抑难于辩释、无法解脱之愁,所以说“欲说还休”。这种愁是最折磨人的,作者心中之苦楚是不言而喻的。 但作者并没有沿着愁一直写下去,而是将笔锋一转,说,“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把原想说的话咽回去,改口说,天气凉快了,多好的一个秋天。短短两句词,写出了人们的两副面孔:一副是心事重重,愁思百结;另一副是吞下苦泪,强作笑颜。多么不协调的两副面孔!但也正因这个不协调,才使我们真正看到他那深沉、复杂、矛盾、哀怨的内心世界。这种笔法是很经济很高明的,它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在这里,似乎有个问题不应回避。现在人们一谈起王蔺等等对辛弃疾的弹劾,就欢喜用“造谣诬蔑”、“无端攻击”等辩词替辛解脱,这恐怕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知道,王蔺弹劾他,说他贪、酷;王朝的罢免令,也说他贪、酷;不巧十几年后的黄艾、何澹等等也接二连三地弹劾他,还是说他贪、酷。这些全是“无根流言”吗?恐不尽然。如辛弃疾诱茶商军首领赖政招安,尔后自食其言,将赖杀掉,不是真有点“酷”的味道?(镇压茶商军可不算)他在带湖“筑室百楹(间)”,楼台亭阁应有尽有(见洪迈《敏公集#8226;稼轩记》),朱熹“潜入去看”,也惊叹“为耳目所未曾睹”(《龙川集#8226;与辛幼安殿撰书》),不也露出一点“贪”的端倪。我倒疑心,事实的最大可能是:由于辛弃疾对自己的思想作风不大注意,以致被人抓住把柄,加以扩大,导致被罢落职。如果真是这样,那才是真正令人惋惜。因为为此而误了自己的前程事小,误了抗金复国大业事大。这一点教训是永远值得人们记取的。 迁移练习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