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外江戏在粤东生发及演进
外江戏在粤东生发及演进明末清初,皮黄声腔在湖北形成,这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众所周知,皮黄声腔南下成为今天岭南粤东的外江戏(今广东汉剧的前身),与京剧同源异流,对当今的潮剧、正字戏、西秦戏等粤东各民间小戏产生一定影响。
一、皮黄声腔的南行
清代乾隆年间,皮黄声腔形成后,逐步产生四个流派(襄河派、荆河派、府河派、汉河派)并迅速向外传播,足迹远达当时以潮州为中心的粤东地区。其中从汉河派、府河派流播路径可知悉当时皮黄声腔在粤地的传播状况;汉河派也流播至安徽、江西等省;而荆河派沿荆河流域传至湖南境内后,南至广东、广西、江西等省。
襄河派主唱襄阳腔,属西秦腔向西皮过渡的声腔,又称楚腔或汉调,今谓之湖广调。至于“楚腔”一词在诸多戏曲史料记载中不为少见。据《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记载,乾隆四十五年淮盐政奏:“江西之弋阳腔,湖广之楚腔,江西、四川、云贵、两广、闽浙等省,皆所盛行。”从“湖广之楚腔”在江西、两广盛行,可知以皮黄为主打声腔的湖广调于乾隆年间已传人粤东地区,由此也可知外江戏入粤的重要路线:江西赣南经闽西再至梅县、大埔,最终到达粤东潮汕地区。从早期中原移民南迁的历史中可寻见此理论的确切性。东晋以降,宋末以来,梅州的中原后裔客家人南迁的路线都是从赣南经闽西抵达客属居住地梅州。②此论据又与其他研究史料相印证:从江西的西南区域衍及福建的西区,这些区域的客家人最先接受外江戏,它入潮州,必经客家繁布的梅属诸县,至今潮州人尚认可外江戏是客家戏。当时潮州客家人酷嗜外江戏甚于潮剧,演唱于客属地区的傀儡戏班纯属外江调。北来的外江戏先入赣南客属诸县,继经梅属客家人聚居区域,再流入潮州。
以皮黄声腔为代表的复合腔系的出现为代表,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历史正式进入板腔体时代。皮黄剧种是在明清以来中原一带流行的俗曲基础上吸收部分客腔发展而成的戏曲剧种,继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之后,又一次掀起戏曲艺术发展的新高潮。京剧至臻完美的艺术成就,成为皮黄剧种家族的“象征性符号”,是皮黄腔北上最佳成就。相应之,外江戏作为皮黄腔南下至客家话流行的粤东地区的剧种,其初始形态值得一窥。
二、皮黄声腔入粤的时代背景
来自江西、湖南、福建等省份的外江戏班在粤境内演剧可视为皮黄声腔在广东传播的滥觞。起初外江戏班来粤时,有广州和潮州两个中心,关于这点,学界早有一致认可。历来有商路即戏路的说法,更不乏戏曲研究者追寻商路的痕迹探求古代戏曲声腔传播路径。外江班社在广州或潮州绝非单纯演艺或流播,且外江班来广州府之前,此地的戏曲氛围亦较为浓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商业繁荣、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戏曲的兴盛。这是因为商人多为有闲阶层,既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有相当多的空闲时间,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消遣的能力和欣赏水平;而城市多为人口集聚地,观众数量为现场演剧提供了互动效应。以上条件为以谋生为目的外江戏班的到来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早期本土戏曲形成
汉代以来,番禺、惠州等珠江流域便是我国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港口。唐代在广州设置管理外贸的官员市舶司,频繁的对外贸易给广州带来一片经济繁荣的景象。史书记载,粤地早期便有诸多民间娱乐品种与较为频繁的社会民事活动,这在客观条件上促进了本土戏曲形成。
经济的发达促进南北文化交流,致使中原文化不断传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粤地的歌舞娱乐逐渐盛行。唐代开元中,李仙鹤善演参军戏,“明皇特授韶州同政参军,以食其禄”;宋代以前,“有善歌者与其夫自北而至”南中某大帅府,“更唱迭和,曲有余态”;宋代“开宝中平岭表,择广州内臣之聪颖者八十人,令于教坊习乐艺,赐名箫韶部,雍熙初改日云韶部”。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广东各地的文化娱乐日渐活跃。操粤语的粤中、粤西地区,民俗喜好讴歌乐艺。明代潮州“舶通瓯吴及诸番国……已故殷甲邻郡”(《永乐大典—潮州府》),粤北为“广交咽喉”,贸易运输极为频繁。至清代,民间广泛传唱木鱼歌,王士祯《广州竹枝词》云“两岸画栏红照水,蛋船争唱木鱼歌”。粤北和粤东的客家方言区,流行山歌竹板歌,前人谓之“牧人与樵子,唱彻百蛮天”。
(二)外江戏班初到广东
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经过产生、发展、繁荣至衰落的过程,外江戏也不例外。早期本土戏曲市场的兴盛成为外江戏产生与发展的客观条件。
明代成化年间,广州、佛山地区的戏曲活动已颇为频繁,已有本地子弟参加演唱的记载。此时,弋阳腔、昆腔,清初高腔、京腔相继南传。雍正年间出现被称为“土优”的本地艺人戏班,聚集于广州府题扇桥演出,“一唱众和,蛮音杂陈”的“广腔”,“凡演一出,必闹锣鼓良久,再为登场”。本地戏班早期活动中心在佛山,从现存会馆两处碑文可知:(1)灵应祠(祖庙)顺治十五年(1658)所建的华封戏台,康熙年间改名万福台,是广东现存最华丽精巧的古戏台。(2)另一管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TCPRA 4000.9-2025 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技术要求 第9部分:运维管理系统.docx VIP
- 2025年部编六上语文《草原》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pdf VIP
- 《直播电商基础与实务》-教案 项目8直播电商平台运营实战-教案.doc
- 抗凝药物临床应用指南.pptx VIP
- 学堂在线《医学科研设计》作业单元考核答案.docx VIP
- 庞加莱猜想证明概述.pdf VIP
-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9年级上册化学全册课件.pptx
- 药物化学 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电子教案.doc VIP
-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教案.docx VIP
- 2024年山东成人学士学位英语考试真题解析 .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