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燥及气象医学探究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外燥及气象医学探究探究

外燥及气象医学探究探究   作者:丁建中, 张六通, 邱幸凡 【关键词】 外燥 摘要:六淫燥邪及外燥的文献零散且研究进展甚微。从外燥与季节、气候并结合现代气象医学研究进展,提出对外燥的研究应包括:重视对外燥与气象医学理论文献的收集整理,探索建立外燥病邪的季节、“温度湿度”量化指标的动物模型,以阐析外燥致病机理。 关键词:外燥; 气象医学 Theoretical Studies for the Outerdry in Weather Medicine Abstract:The documents and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about the dry and the outerdry were rare.The outerdry of the season and weather and geography were reviwed primarily in the article.The suggestion for the dry(outerdry)should consist to arrange and collect of the documents,establish the animal quantitative model about the season,temperature and moisture,and study the mechanisms of the model. Key words:Outerdry; Weather medicine 近年来从气象因素、生物致病因子和机体反应性等综合研究六淫风、寒、湿、火(热)等病邪,结果显示确有其物质基础并取得一定进展,有的已达分子水平[1]。燥邪致病,《内经》罕有记载,但自喻嘉言著《医门法津#12539;秋燥论》后,秋伤于燥才渐被公认。燥邪分内燥、外燥,内燥不为六淫之燥气所感。本文对外燥与季节气候、并结合现代气象医学研究等提出燥邪现代研究之寓意。 1 外燥与季节、气候 《素问#12539;天元纪大论》《素问#12539;五运行大论》《素问#12539;六微旨大论》《素问#12539;气交变大论》《素问#12539;五常政大论》《素问#12539;六元正纪大论》《素问#12539;至真要大论》等七篇论及自然界气候变化可作为致病因素,甲子说、子午流注说、五运推导说、六气演变论等,意在探讨气象气候以及时间变化与医学科学的关系。“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实际上把天地之间的四时六气,与人体内部的五脏活动联成一体,外则四时六气之变化,内则阴阳气血运行于五脏六腑之间,动中变化以致产生四时六气以养万物;内在的阴阳营卫气血运行,五十度而复大会,动之不己。“成败倚伏生于动,动而不己则变作矣”。(《素问#12539;六微旨大论》)运气学说强调四时六气的恒动性,如太过或与之不及乃疾生之根[2]。中国古代的气候学知识曾领先世界,《吕氏春秋#12539;十二纪》之时的《孟秋纪》中写道:“行之令,而凉风至,三旬。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谷,戎兵乃来。行春令,则其国乃旱,阳所复还,五谷不实。行夏令,则多水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这一段首先记载了这个月(即秋季第一月)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凉风至”,如行夏令,即维持夏季炎热多雨的气候,就会蚊蝇孳生,疟疾蔓延……。古有风、热、暑、湿、燥、寒“六气分治”之说[3]。以五运而言,四运金“在天为燥”,《素问#12539;天元纪大论》为年中白露至立冬;以六气而言,“阳明司天,其化以燥”,(《素问#12539;至真要大论》)是从秋分至小雪,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厥阴风木。“一交秋分,燥金司令,所起之风,全是一团燥烈之气,干而不润。是以无草不黄,无木不凋,人身应之,燥病生焉。凡有身热咳嗽、内烦口干一切百病,无不起于干燥”。(《医学传灯#12539;卷上》)“雾露数起,杀气时来,草木不生苍干,金乃有声”。(《素问#12539;六元正纪大论》)“金气治之,燥之分也,燥热在上……万物穷燥”。(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卷之三)汉、唐时代,困于《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未提及燥气为病,直至金元,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补充一条“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明#12539;李杲指出,燥有内、外之分而逐引重视。清#12539;喻嘉言著《医门法津》“秋燥”专论,更直言相谏”:“春月地气动而湿胜,斯草木畅茂。秋月天气肃而燥胜,斯草木黄落。故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政。今指秋月之燥为温,是必指夏月之热为寒然后可,奈何《内经》病机一十九条,独遗燥气。他凡秋伤于燥,皆谓秋伤于湿,历代诸贤,随文作解,弗察其讹,昌特正之”(《医门法津#12539;秋燥论》)。以此确立秋燥病名。一般而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