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烦之论
烦之论
【关键词】 烦;精神科
烦之证,首出于《内经》。《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烦”为:①烦躁、烦闷;②繁多、烦琐;③烦劳、麻烦。《现代汉语词典》对之也有类似的解释。“烦”作为一种精神心理症状,广泛存在于多种疾病中。据笔者粗略统计,“烦”字在《内经》中出现59次,而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竟达136次之多,历代医籍特别是温病学诸籍中,对烦之论述亦多。笔者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有感于斯,乃对烦进行了探讨。
1 烦为心志
中国古代对人的情志活动有许多分类方法。《礼记》主“七情”说(喜、怒、哀、惧、爱、恶、欲);《左传》有“六情”说(好、乐、喜、怒、哀、恶);《荀子》主“九情”说(说-悦、故-锢、喜、怒、哀、乐、爱、恶、欲);又有“六情”说(同《左传》)和“七情”说(六情加欲);曹植则创“喜、怒、哀、乐、怨”之“五情”说。《内经》的“七情”说(喜、怒、忧、思、悲、恐、惊)和“五志”说(喜、怒、思、忧、悲)被历代医家所普遍认同。其实古代先贤对情志的认识亦是见仁见智。人的情感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广泛的生物现象,又岂止一个“七情”或“九情”所能明了。从前,曾有同仁将“疑”加在“七情”之后,谓之“八情”,然诸如烦、贪、妒、傲、悔等,亦非情志乎?岂能尽用“七情”所囊括。以烦而论,烦乃烦闷不舒之感,无论常人,抑或病者,均可有感。常人之烦,轻而短;病者之烦,久而重。显然,烦亦为情志之一,约略与现代精神医学的焦虑等,“烦”是“焦虑”的内在和核心症状。
“烦”为心所主,首先在于“心主神志”的功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神明自然包括情志在内,诸情志“无不从心而发”(晋· 陆晋笙《鬼僦术》)。张景岳也说“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以五脏而言,无论《内经》、《伤寒杂病论》,还是历代其它医籍,对“烦”多述之为“心烦”、“烦心气”、“心中烦”等,未闻有脾烦、肝烦之谓。《伤寒杂病论》亦有“胸中烦气”、“内烦”等不同表述,然胸中者,上焦也,上焦乃心肺所居,心且不论,即有肺烦,亦必传之于心,诚如叶天土所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心包者,心主之宫墙也。烦出于内,故云内烦。《类证治裁》云:“内热为烦”亦可佐之。
2 无火不烦
“烦”字从“火”,火者,阳热也。诸烦总由于火热之扰,故“烦热”常并称。《内经》有“阳盛则身热……齿干以烦冤”、“心热病者……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脾热病者……烦心”、“阴气少而阳气盛,故热而烦满也”、“火气高明,心热烦”、“主胜则心热烦躁”等,所论比比皆是。仲景承《内经》之余绪,亦主火热致烦。《伤寒论》第46条:“其人发烦……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48条:“阳气怫郁不得越……其人躁烦。”第116条:“因火为邪,则为烦逆。”《金匮》亦云:“发热烦喘……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等,所论均为阳热内扰而烦。仲景论“烦”,条文数十,皆不离阳热,热之所生,或外邪化热,里热炽盛;或阳郁而热,有表邪郁闭、痰饮内停、瘀血阻滞等不同;或阴虚阳亢;或虚阳外越等。应该指出的是,仲景所论,主要基于外感,其于内伤,每有忽略;然火热致烦,其必殊途同归,审证辨病,要在医者会通。
烦之治,总以清火为要。历代医家所蕴甚丰,诸如栀子善清屈曲之火,玄参善除浮游之火(无根之火),牡丹皮善消阴分伏火,黄连、连翘、竹叶清心,知母、黄柏泻肾,白芍平肝,白薇退虚热等。笔者以为唯石膏乃除烦之圣药,其性寒而不伤胃,可辨证酌用于虚实各证中。仲景“白虎汤”、“竹皮大丸”发其端,余霖“清瘟败毒散”极其致,其云:“凡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不论始终,以此为主方。”热盛诸证每增石膏之量以熄火安神,可谓善用石膏者也。此外,竹茹亦除烦之良药,可重用之。
3 有烦必躁
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急躁,不安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或“性急,不冷静”(《现代汉语辞典》);二是手足躁动不宁(《张仲景症状学》),包括狂躁或躁狂。历代医籍中,烦与躁常并称为“烦躁”或“躁烦”,二者并存,首先在于烦躁皆属于热。《内经》病机十九条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伤寒论》第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类证治裁》云:“内热为烦,外热为躁。”《伤寒明理论》亦云:“烦为扰扰而烦,躁为愤躁之躁,合而言之,烦躁为热也;析而分之,烦也躁也,在阴阳之别焉。烦阳也,躁阴也,烦为热之轻者,躁为热之甚者……有不烦而躁者,为怫怫然便作躁闷,此为阴盛格阳也……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躁也;所谓躁烦者,谓先发躁而迤逦复烦者也。”如此而言,烦躁皆属于热,是一个现象的不同程度,烦为躁之轻,躁为烦之盛,狂为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