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背俞穴探究进展
背俞穴探究进展
作者:金末淑,陈思宇,徐杉,何丽丽,黄建军
【关键词】 背俞穴;针灸疗法;综述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共12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背俞穴在临床上的应用很广泛,且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笔者通过对1994-2007年13年间“中国知网”(CNKI)有关背俞穴的文献资料100多篇进行检索汇总,从背俞穴的概念、位置、诊断、治疗机理和临床应用等方面作如下综述。
1 背俞穴的沿革
徐氏[1]对背俞穴的沿革进行了整理:在《灵枢·背腧》中,记载了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其曰:“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背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但未提及六腑背俞穴所在。《素问·气府论》则见:“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直到《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十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此后,《甲乙经》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对于背俞穴的定位,至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把背俞穴定位于“夹脊相去一寸五分”,张景岳更加明确地定位“五脏俞”于足太阳膀胱经上。这两位医家对背俞穴的定位一直运用至今。
崔氏等[2]提出背俞功能带的概念,指位于胸1棘突到骶4棘突下缘之间、脊柱旁开2.5寸范围内的带状区域,其依据是杨上善的临床取穴要适病的原则,并结合岳美中、盖国才等对于背俞穴定位研究的成果。功能带的提出更进一步说明临床取穴不可固守死穴,而要灵活变通,根据患者实际的反应穴点进行诊治。
2 背俞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之处,故当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就会在相应的背俞穴上表现出一些异常变化,如皮肤色泽变化、形态变化(凹陷、隆起),按之有异物感(结节、条索状、半球状)及压痛,这些异常变化对诊断相应脏腑病证有一定价值。医生可参考体表反应的部位,推测可能有病的内脏,通过改善体表的病理变化,而达到治疗内脏病的目的。
王氏等[3]在临床观察到,肺俞部位出现菱形结节时多为急性肺炎,出现条索物时多为慢性支气管炎,出现扁平或椭圆结节多见于肺结核;胃痛患者在胃俞有压痛;胆囊炎患者疼痛除放射到肩臂,胆俞也有压痛;痔疮患者在大肠俞或附近有痔核点等。
刘氏[4]认为,内脏疾病患者在体表特异部位有反射区,如内脏病变相应部位的脊柱两旁软组织压痛、肿胀,出现条索或结节,肌肉痉挛或萎缩,脊柱畸形或棘突偏斜,椎体肥大、压痛,其部位与督脉穴、夹脊穴、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吻合。
崔氏等[2]认为,呼吸系统疾病在胸3~5椎两侧出现反应,消化系统疾病在腰骶椎两侧出现反应,胆系疾病常在胸10夹脊穴出现压痛,肝病常在胸9夹脊穴出现压痛等。
3 背俞穴的临床应用
3.1 治疗方法
目前,对于背俞穴的治疗方法有毫针、电针、针刺拔罐合用、温灸、拔罐、梅花针、按摩、挑刺、刺血、拔罐刺血合用、埋线、药物注射以及贴药等。一般急性痛症多用毫针配合电针,慢性病症多用温灸,皮肤病症多用梅花针和拔罐刺血合用,神智性病症多用毫针配合梅花针,药物注射和埋线疗法运用于各类病症。针刺时应谨慎小心,因为背俞穴邻近内脏重要器官。据古代文献记载,针刺背俞穴都较浅,均刺3分深左右。现今一般在十二胸椎以上的背俞穴,可斜刺5分~1寸深;在十二胸椎以下的背俞穴,可斜刺1~1.5寸深,进针的方向是朝脊椎侧。
3.2 治疗病证
3.2.1 中风(脑梗死)
徐氏等[5]采用背俞穴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56例,总有效率为96.43%。郁氏等[6]采用头针配合背俞穴注射治疗120例脑梗死,结果显示,头针配合背俞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头针组。郑氏等[7]采用针刺背俞穴配合头针治疗1 061例中风,总有效率为95.19%。何氏[8]采用针刺背俞穴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偏瘫180例,总有效率为98.33%。
3.2.2 心悸(冠心病)
李氏等[9]采用艾灸背俞穴治疗以胸闷、心前区痛、心电图有缺血改变为主症患者30例,总有效率为93.3%。李氏等[10]采用针刺背俞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4例,总有效率为91.18%。李氏[11]应用按摩背俞穴治疗46例功能性心律失常,有效率达94.3%。
3.2.3 高脂血症
肖氏[12]采用背俞穴埋线结合耳针治疗高脂血症65例,总有效率为96.9%。朱氏[13]运用在五脏俞和膈俞穴上针刺加拔罐的方法治疗高脂血症36例,总有效率83.33%。
3.2.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岛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6300软件硬件基本操作AA-6300-rj手册说明书.pdf VIP
- The Magic of Ordinary Days《平凡岁月的魅力(2005)》完整中英文对照剧本.docx VIP
- 注册税务师备考课件.pptx VIP
- MECG1000心电图机培训.pptx VIP
- 国内外CO2催化转化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docx VIP
- 道路运输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资料(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pdf
- HG∕T 5421-2018 噻唑膦原药(可复制版).pdf
- 括号里最大能填几326题.pdf VIP
- 公司物业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docx VIP
- 实验动物学学堂云学堂在线课后题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