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药用植物鸡骨香化学成分探究
药用植物鸡骨香化学成分探究
作者:杨先会 陈尚文 邓世明
【摘要】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鸡骨香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鸡骨香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Mallotucin B(Ⅰ),Cyperenoic acid (Ⅱ),Ent-spathulenol(Ⅲ),Cyperenol(Ⅳ),Lupeol(Ⅴ),β-Sitosterol(Ⅵ),Stigmasterol(Ⅶ)。结论除化合物Ⅱ外,其余化合物均首次从鸡骨香根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鸡骨香 提取分离 化学成分
鸡骨香Croton crassifolius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别名千人打、土沉香、黄牛香、鸡角香、透地龙等,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我国南部地区,越南、老挝、泰国也有分布。其根可作药用,性苦、辛、温;具有行气止痛、祛风消肿、燥湿等功效[1],国内主要用于治疗胃痛和风湿骨痛。泰国学者Laddawan Boonyarathanakornkit等[2]报道,该植物有抗癌活性。关于鸡骨香的化学成分,在20世纪80年代,Laddawan Boonyarathanakornkit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从该植物种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即cyperenoic acid, acetylaleuritolic acid,β-amyrin和chettaphanin-Ⅰ,在国内尚未有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为了补充和丰富该植物的研究内容,为该植物的药用提供理论基础,本实验进一步对鸡骨香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其中有6个化合物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 仪器与材料
柱层析材料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的100-200,200-300目硅胶;薄层层析材料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的硅胶G,60H,GF254型硅;凝胶Sephadex LH-20为瑞典Amersham Biosciences生产。所用试剂均为工业纯,经过重蒸后使用。
质谱由VG Auto Spec-3000质谱仪测定,电离条件为70ev;核磁共振谱由Bruker AM-400.0型核磁共振仪测定(TMS为内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在400.13 MHz下测定,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在100.6 MHz下测定。
鸡骨香C. crassifolius干燥根0.9 kg,2005sup2;12由海口市中药材公司提供,经海南大学海洋学院邓世明博士鉴定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鸡骨香Croton crassifolius Geisel。凭证标本存放于海南大学海洋学院。
2 方法与结果
2.1 提取和分离鸡骨香干燥根(0.9 kg)粉碎后用70%的乙醇浸提3次,48 h/次,乙醇提取液减压浓缩后加水使成悬浮液,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萃取。
石油醚部分提取物(10.5 g)经硅胶柱层析(100~200目),石油醚-醋酸乙酯(10∶1)洗脱,每份收集200 ml,经TLC检测合并相同的流份,得到J1~J8 8个组分。其中J2(1.4 g)组分经硅胶柱层析,石油醚-氯仿(1∶2)洗脱,每份收集50 ml,合并11~15流份,析出晶体,得化合物Ⅱ(84 mg)。J3(1.2 g)浓缩液有方晶析出,溶解后过柱,分别用石油醚-氯仿(1∶15)、氯仿-醋酸乙酯(10∶1)洗脱,每份收集约20 ml,3~8流份再过柱,经氯仿-石油醚(10∶1)洗脱,得化合物Ⅳ(18 mg)。J5经柱层析,用氯仿洗脱,每份收集15 ml,收集6~8流份,得化合物Ⅲ(45 mg),该化合物硫酸显红色;11~16流份过柱,用氯仿-石油醚(10∶1)洗脱,每份收集20 ml,5~8流分经石油醚-丙酮(15∶1)洗脱,得化合物Ⅵ和Ⅶ ;17~22流份过柱,用石油醚-丙酮(20∶1)洗脱,得2~6流份,过凝胶Sephadex LH-20,甲醇洗脱得化合物Ⅴ(0.36 mg);
醋酸乙酯部分提取物用氯仿-醋酸乙酯(20∶1 ~ 4∶1)梯度洗脱,每份收集50 ml,经TLC检测,合并成分相同部分。其中第二部分经过氯仿-丙酮(30∶1)洗脱,每份收集约30 ml,4~18流份经石油醚-丙酮(2∶1)洗脱,得化合物Ⅰ。
2.2 结构鉴定
2.2.1 化合物Ⅰ无色晶体,易溶于醋酸乙酯,mp:131.5~132.5℃;分子式C24H28O9;质谱 EI-MS:470,417, 324, 292, 264, 94, 81;核磁共振13C-NMR(100.6 MHz, CDCl3)δ:40.7 (C-1), 26.5 C-2), 32.1 (C-3), 57.0 (C-4), 136.3 (C-5), 70.0 (C-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