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型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LipL3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表达初.docVIP

赖型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LipL3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表达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赖型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LipL3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表达初

赖型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LipL3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表达初   作者:黄毕, 鲍朗*, 钟琪, 商正玲, 张会东, 张英 【摘要】   目的: 构建赖型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LipL3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在COS7细胞中表达, 为钩端螺旋体DNA疫苗的研究和开发奠定基础。方法: 从赖型钩端螺旋体017株全基因组中PCR扩增出目的基因, 双酶切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LipL32。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转染COS7细胞, 通过RTPCR、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了LipL32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并在COS7细胞中获得瞬时和稳定表达。结论: 赖型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LipL3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能在哺乳动物细胞内表达, 为钩端螺旋体DNA疫苗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外膜蛋白LipL32 真核表达   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农牧业生产[1]。我国是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国家, 遍布三十多个省、 市、 自治区。近几十年来已有数次大规模的流行, 对我国农牧业生产和农民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尽管近年来钩端螺旋体病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降低, 但是一旦自然条件发生变化(如洪灾、 地震等), 极有可能造成局部或全面爆发流行。加上近年来流行菌群的更迭, 缺乏敏感的早期诊断方法和广谱高效的疫苗, 钩端螺旋体病仍然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尤其是农民的健康。钩端螺旋体菌型复杂, 仅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就有23个血清群、 200个以上的血清型, 我国至少可以确定有26个国际新血清型, 是世界上血清群型最多的国家。而目前广泛使用的钩端螺旋体灭活疫苗诱导的免疫保护不完全, 保护时间短, 菌型间交叉免疫保护性弱。因此, 开发广谱、 高效、 持久的新型疫苗势在必行。本研究室率先在国内外进行钩端螺旋体DNA疫苗的研究, 曾将钩端螺旋体内鞭毛蛋白基因制备DNA疫苗, 免疫动物后发现该DNA疫苗具有明显的免疫保护作用[2]。LipL32是钩端螺旋体含量最多的外膜蛋白, 在钩端螺旋体的致病、 免疫保护过程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本研究即以赖型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LipL32基因为目的基因, 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哺乳动物细胞, 旨在为钩端螺旋体DNA疫苗的研究和开发奠定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钩端螺旋体017株, 本研究室常规保种并定时感染豚鼠传代以保持毒力。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 宿主菌E.coli DH5α、 COS7细胞本研究室保存。PCR试剂盒购于TaKaRa公司;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NA连接试剂盒及反转录试剂盒为晶美公司产品; 脂质体转染试剂、 TRIzol购自Invitrogen公司; DNA提取试剂盒、 胶回收试剂盒、 细胞可溶性蛋白提取试剂盒、 6×His单克隆抗体(mAb)、 DAB显色液购自Tiangen公司; βactin多克隆抗体购于精博生物技术公司; 二抗(羊抗鼠IgGHRP及羊抗兔IgGHRP)为北京中衫公司产品; 其余试剂均为国产或进口分装(分析纯)。   1.2 方法   1.2.1 钩端螺旋体017株基因组的提取 参照Terpstra等[4]方法并略加修改。   1.2.2 LipL32基因PCR扩增 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LipL32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 上游和下游分别引入Kpn I和EcoR I的酶切序列。P1: 5′CGGGTACCGAAGGAGAGTCTATGAAAAAAC3′, P2: 5′GCTGCCGCCACCGCCGGATCCGCCACCGCCGCTTCCACCGCCACCCCGGAATTCCTTAGTCGCGTCAGAAGC3′(划线部分分别是KpnI和EcoRI酶切位点)(Invitrogen公司合成)。PCR反应体系: 按TaKaRa公司PrimerSTARTMHS DNA Polymerase使用说明书操作。以赖型钩端螺旋体017株基因组为模板, P1、 P2为引物, 98℃变性10 s, 55℃退火5 s, 72℃ 90 s, 30个循化。取PCR产物进行8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 胶回收试剂盒回收目的基因。   1.2.3 重组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将载体pcDNA3.1、 LipL32基因分别用Kpn I和EcoR I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双酶切后, 胶回收目的基因。按连接试剂盒说明书16℃连接4 h。转化宿主菌E.coli DH5α, 挑取阳性克隆摇菌、 提取质粒进行双酶切、 PCR鉴定, 同时将重组载体送Invitrogen公司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