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透皮给药中促渗技术探究最新进展
透皮给药中促渗技术探究最新进展
【摘要】 目的:为透皮给药的进一步研究创新提供前沿参考信息。方法:以国内外大量有代表性的文献为基础,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着重对促渗技术的最新研究和发展状况作简要的介绍和展望。结果:不同促渗技术其作用特点,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合理的选择是影响透皮吸收的一个关键因素。结论:促渗技术在透皮给药的研究和新药开发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促渗技术;促渗剂;透皮给药
透皮给药系统(TTS)是目前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3]。本文着重对近年来TTS中促渗技术的最新发展做一简要概述。
1 新型促渗剂
1.1 噻酮 熊丽曾[4]介绍了噻酮的结构和物性并通过其对小聚碱、环吡酮胺和氯氰菊酯的促渗效果实验,证明了噻酮的促渗效果为氮酮的2.99倍,好于目前广泛应用的氮酮。
1.2 N,N二甲基氨基乙酸醋 实验表明:一些饱和脂肪醇的N,N二甲基氨基乙酸酯促进消炎痛经皮吸收药效是氮酮的数倍,且均能被生物降解代谢[5]。李伟杰等[6]应用改进的方法合成了4个N,N二甲基氨基乙酸酯,经过促渗活性对比试验表明:含w=2.5%的N,N二甲基氨基乙酸癸酯促进扑热息痛、消炎痛经皮渗透的效果比氮酮的促渗作用强,且时滞缩短;而N,N二甲基氨基乙酸辛酯的经皮促渗活性接近氮酮。
1.3 壬代环戊双醚(2正壬基1,3二氧戊环)[7] 沙枚等[8]采用改良Frans扩散池进行体外透皮吸收实验,探讨不同浓度新型促渗剂壬代环戊双醚对双氯芬酸钠凝胶的透皮吸收影响。结果显示:壬代环戊双醚含量在2.0%时透皮吸收最好,证明具有较好的促渗作用。有报道[8]壬代环戊双醚与氮酮相比安全性和刺激性更低。
2 物理促渗方法
2.1 激光微孔技术(laser impregnation)[9] 又称为激光浸渍(laser impregnation)。Baron ED[10]等考察了成人局部麻醉的激光辅助渗透方法,结果显示激光的促渗作用相对安全有效。VeremisLey M[11]等介绍了变应原在激光促渗条件下的斑贴试验,结果显示8/11的对镍过敏的患者在经过激光预处理部位的斑贴试验均无瘙痒等不良反应。
2.2 离子电渗促透方法(Iontophoretic drug delivery) Mathy FX等应用离子电渗析法考察了氟吡洛芬的经皮渗析效果,结果显示应用此法后氟吡洛芬可以以相当高的剂量渗入皮肤,而在血浆中维持在较低水平的渗入,证明离子电渗析法是一种高效的促渗方法。Hayden B[12]等介绍了离子电渗析法在碳铂用于治疗小鼠视网膜母细胞肿瘤中所发挥的作用。经离子电渗析法传递的7mg/ml的碳铂浓缩物就使50%的造模小鼠的视网膜母细胞肿瘤得到抑制,而且控制碳铂浓缩物在10mg/ml以下就可以避免对角膜损伤,说明离子电渗析法发挥的促渗作用在治疗小鼠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安全有效的、非侵袭性的促渗方法。但是,该方法应用于儿童之前,还要进行大量的临床与实验。
2.3 超声波导入(Sonophoresis) 特点是短时间内即可促进药物渗透皮肤组织,对水溶性药物促渗作用比较明显[13],对脂溶性药物几乎无促渗作用。目前关于超声导入的机制有学者认为促渗过程中气泡和空洞的产生尤为重要。实践证明,低频20KHz左右的超声更有利于气泡和空洞的生成,同时还可避免高频超声对皮肤的损伤。
3 展望
近年来,随着研究者对透皮给药系统的深入研究,透皮促渗这一新技术也越来越完善。各种新促渗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促使透皮给药系统成为第3代药物制剂研究的热点。同时,透皮给药的类型也随各种新促渗技术的应用不断扩大,如疫苗就可应用低频超生波促渗方法实现其无损伤透皮接种。所以,选择合理的促渗手段以及采用现代的实验技术与方法,可极大促进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晓丽.经皮给药制剂简述[J].首都医药,2005,12(12):38.
[2]周莉玲,李 锐,刘 强,等.青藤碱经皮释药系统研究[M].首届全国新型给药技术与中药现代学术研讨会,2002,168-170.
[3]张泽威,王志敏,石秀芝,等.两种硝苯砒啶软膏动物透皮吸收性能试验[J].中国医院药学,1984,4(7):294.
[4]熊丽曾.新型促渗剂唾酮[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4,12(21):9.
[5]TIRiNEN TM,URITTI A,PARONEN P,et al.EN t of camepenetration enhancers on epithelial membrane lipids[J].Controled Release Bioact Mater,1993,(20):444.
[6]李伟杰,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