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例罕见严重脊柱前凸畸形临床诊治.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例罕见严重脊柱前凸畸形临床诊治

1例罕见严重脊柱前凸畸形临床诊治   作者:刘智,江毅,肖联平,尹庆伟,田永刚,李晓东,福嘉欣 【摘要】 [目的]总结1例罕见的严重脊柱前凸畸形的诊治经验。[方法]一女性患者全脊柱弓状前凸,病史10年,颈椎前凸45°,胸椎前凸8°,腰椎前凸65°,合并T6~L2右侧凸23°。临床诊断为脊肌萎缩症,分两期手术:前路松解,后路松解并矫形固定。[结果]术后胸椎后凸13°,腰椎前凸35°,侧凸7°。前凸矫正率69.9%,侧凸矫正率69.6%。术后患者能平视,在支具保护下直立行走。[结论]以前凸为主的脊柱畸形少见,病因为脊肌萎缩症者更少见。本病例矫形成功,为临床提供了资料。 【关键词】 脊柱前凸; 脊肌萎缩症; 矫形; 诊断; 治疗   脊柱畸形中以侧凸、后凸多见,前凸相对少见。近期本科收治了1名罕见的全脊柱前凸畸形患者,畸形呈角弓反张状,脊柱活动度很小,经检查诊为脊肌萎缩症,手术矫形效果满意,现对此病例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19岁,渐近性脊柱前凸10年,近两年发展加速,身体后仰不能维持平衡,而需屈髋、屈膝并以手扶双膝方能缓慢前行。既往体健,无家族史。查体:颈、胸、腰、骶弓状前凸,颈胸段及胸腰段仅有10°活动度,无压痛,皮肤感觉无异常,下肢肌群轻度肌萎缩,肌力4级,腱反射(-),病理征(-)。双侧内收肌挛缩,髋关节活动受限。   X线片(图1)示颈椎前凸加大,45°,胸椎反弓,前凸8°,腰椎前凸加大,65°;胸椎右侧凸23°(T6~L2);骨质发育无异常,胸椎两旁可见大致均匀一致的条索状高密度影。CT(图2)、MRI(图3)示竖脊肌萎缩,密度不均匀伴钙化。肌电图示双侧股内侧肌肌源性损伤。各肌酶化验值无异常。腰椎旁肌活检:部分肌浆溶解、萎缩,纤维组织增生。而诊断为脊肌萎缩症Ⅲ型。   1.2 手术方法   一期手术侧卧取胸腹联合切口(切除第9肋),切除T9~L5椎间盘及T9~L2各间隙上、下椎体前缘0.5 cm,呈前宽后窄的椎间楔形截骨;见腰大肌弹性差而取活检;另做一切口,切除部分第6肋,同法行T7、8、T8、9椎间楔形截骨。椎间隙内植入切除肋骨的骨条。剩余肋骨埋于皮下。2周后行二期手术。俯卧于Wilson手术架上,后入路剥离椎旁肌,斜形切断部分竖脊肌,彻底松解关节突、横突周围软组织;因见棘间韧带挛缩,而切断T5~L5棘间韧带并取活检。然后于T5、T7、T9、T11、L1、L3、L5植入椎弓根钉,将Wilson架摇成向上的弧度,将两根金属棒预弯成胸椎后凸25°、腰椎前凸45°,先将1根棒压入椎弓根钉开口内。因前凸张力大,预弯的度数有所丢失,再压入第2根棒,取出第1根棒重新预弯后压入椎弓根钉开口内,达到比较满意的胸、腰椎曲度。然后行凹侧撑开,凸侧加压矫正侧凸,安放3套横向连接装置。最后取出一期手术皮下预留的肋骨,连同术中切除的碎骨行椎板及横突间、关节突关节间植骨。   图1术前脊柱全长侧位像显示弓状前凸(略)   图2CT示两侧竖脊肌密度不均匀并有钙化点(略)   图3MRI示两侧竖脊肌内混杂信号(略)   1.3 术后护理   一期术后卧床2周,除常规预防感染外,予TPN支持,促进患者体质恢复,以利耐受二期手术。二期术后卧床3周后在支具保护下练习坐、站及行走。     2 结果   术后患者胸椎后凸13°,腰椎前凸35°,侧凸7°(图4)。前凸矫正率69.9%,侧凸矫正率69.6%。腰大肌活检结果为肌组织萎缩,肌浆溶解;棘间韧带活检结果为致密纤维结缔组织退变,同术前诊断吻合。术后患者能平视,2个月时能在支具保护下短距离直立行走。  图4术后正侧位示侧凸Cobbs角7°,胸椎出现轻度后凸,Cobbs角13°。腰椎前凸减小,Cobbs角35°(略)   3 讨论   3.1 脊肌萎缩症〔1〕   是一种损害脊髓前角细胞、偶尔也可累及延髓细胞核的神经肌肉性疾病,通常认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分为3型〔2〕:Ⅰ型婴儿急性家族性遗传性肌肉萎缩(WerdingHoffmann病),通常在生后6个月以内发病,因肺功能不良而大多数在2~3岁死亡。Ⅱ型慢性遗传性肌肉萎缩病,一般在4岁前发病,大多数病儿能达到就坐平衡。Ⅲ型少年形式(KugellberyWelander病),常发生在2~15岁之间,进展更缓慢,大多数能独立行走。本病临床特征是中轴及肢体近端肌肉软弱无力,反射普遍减弱;下肢比上肢更软弱,近端比远端肌群受累更严重。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可轻度升高〔3〕。肌电图可显示神经源性肌纤维颤动和神经肌肉电位降低,神经传导速度一般正常。确诊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肌电图及肌活检结果。   病情严重者往往发生脊柱畸形,以侧凸多见,可合并平背或前凸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