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单叶细辛及相关细辛品种古今探究考述
单叶细辛及相关细辛品种古今探究考述
摘 要:参阅古今本草学典籍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期刊的相关资料,列述正品细辛及甘肃和国内其他一些地区临床实际应用的细辛品种及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研究及临床应用情况;甘肃及西北、西南等地区其他一些省区应用较为普遍的单叶细辛相关研究稀缺,使其临床使用缺乏可信科学依据。 关键词:单叶细辛;细辛;品种;化学成分;药理研究;毒性
单叶细辛系马兜铃科植物盆草细辛(Asarum himalaicum HOOK.f.et. Thoms.)的带根全草,因其柄细长、叶片单生,故名。该品种在甘肃各地及其周边多个省区普遍作为细辛代用品广泛使用,但长期以来,有关其药效及毒性的报道鲜见于各类文献,致使其临床应用缺乏必要的科学支持。本文汇集古今本草或中药学典籍及学术期刊的相关资料,对单叶细辛及相关细辛品种的来源、化学成分及药理、毒性、临床应用等做一综合介绍,以期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1 国内细辛的品种来源
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据蔡少青等考证,宋以前及其后的正品应是华细辛,梁代及明清时期同时又将北细辛和汉城细辛按优质细辛使用〔1〕。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确定细辛正品为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var.seoulense(Nakai)C.Y.cheng et.C.S.Yang]与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ehm var.mandshuricum(Maxim) Kitag)〔2〕,其中华细辛与汉城细辛临床又统称为辽细辛。但由于以上品种生长缓慢,而细辛又是常用中药品种,临床需求量大,遂使药源短缺,以致自古迄今,各地一直有多种近缘植物作为代用品在使用。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即云:“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及华阴、高丽者”〔3〕。蔡少青等考证,实际上宋代以前,尚有杜衡(A.forbesii)、青城细辛[A.splendens.(Maekawa)C.Y.Cheng et C.S.Yang]作为细辛使用,清代则有祁阳细辛(A.magnificum Tsiang ex C.Y.Cheng et C.S.Yang)或其他叶片呈长卵形的细辛属植物〔1〕。另据《中华临床中药学》,国内目前有盆草细辛(Asarum himalaicum HOOK.f.et. Thoms.)(笔者按:即单叶细辛)、大花细辛(A.maximum Hemsl.)、 花叶细辛(A.geophilum Hemsl.、A. himalaicum HOOK.f.et Thoms.)等9种植物以“土细辛”之名在各地使用〔4〕。
甘肃地区目前临床所用细辛,基本为各种代用品。据刘效栓等考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甘肃各地出现的细辛代用品除单叶细辛外,尚有灯笼细辛(A.inflatum C.Y.Cheng et.C.S.Yang)、铜钱细辛(A.debile Franch.)、对叶细辛(A.caulescens Maxim.)等9种,另有堇菜科堇菜属(viola)部分植物的全草和款冬(Tussiago farfara L.)的幼苗一度曾在部分地区充作细辛。但总体而言,其中仍以单叶细辛使用历史较长。清初的地方志中即有将之作细辛使用的记载,推测其民间使用的历史应更长〔5〕。1971年出版的《甘肃中草药手册》中所列细辛,根据附图注出的学名及有关性状的文字描述,应即单叶细辛〔6〕。1988编印的《甘肃省中药资源普查名录》中以正名“细辛”、别名“毛细辛”列出者亦即单叶细辛〔7〕。在甘肃,单叶细辛分布于陇南、天水、平凉、定西、甘南、临夏等地区,主产于文县、康县、西和、华亭、庄浪、渭源、迭部、舟曲、康乐等县。康熙时期的《岷州志》及乾隆时期的《西和县志》、《伏羌县志》,以及道光时期的《文州志》等地方志均以细辛收载。甘肃所产单叶细辛主销本省,以往也销往外省区,但多以不符合《药典》检验标准而作假药处理。刘栓科等认为该品种作为细辛的替代品或地区习用是可行的,并具进一步推广的价值,同时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家种试验〔8〕。
其实单叶细辛在国内的分布范围较广。西北地区除甘肃外,陕西、宁夏等省区也有分布,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西藏以及湖北、河南等省也有分布,且均有临床使用。其在各地的名称则有毛细辛、水细辛、土细辛、土癞蜘蛛香等俗名,因云、贵、川、藏并有出产和应用,又称西南细辛〔5〕。
2 相关细辛品种的化学成分
既往对有关各品种细辛化学成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挥发油方面。至于挥发油的含量,资料报道北细辛约为3 %,华细辛为2.75 %〔9〕,单叶细辛则为0.5 %〔10〕,《甘肃省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汇编》也指出甘肃细辛(单叶细辛)挥发油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