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儿慢性咳嗽中医诊治体会.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小儿慢性咳嗽中医诊治体会

对小儿慢性咳嗽中医诊治体会  【摘要】小儿慢性咳嗽病情顽固,缠绵难愈,根据临床实践,就小儿慢性咳嗽应用中医中药诊治提出自已体会。 【关键词】咳嗽 中医诊治 咳嗽是临床最常见证候之一,一直是历代医家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内经》[1]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然不离于肺。由于肺本娇嫩[2],加之小儿脏气未充,更易受而为病,如调治不当易则转为慢性,病情顽固,缠绵难愈,使医者头痛,俗言名医怕治久咳。 所谓的慢性咳嗽通常指[3]:1、咳嗽至少3周以上;2、咳嗽是目前唯一的症状;3、不伴咯血;4、否认与咳嗽相关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5、近期X检查难以确诊。该类疾病病因不明,症状不典型,需排除因素较多,检查手段复杂,费时和花费大而影响诊治。笔者应用中医中药诊治此证,颇有体会,现总结如下。 1 病机证候特点 1.1 外感失治,余邪未尽 咳嗽多由外感病邪侵犯所致,因调治不当,余邪未尽,日久不愈,则转为慢性。余邪者,或外感、或痰湿、或燥火,各邪易于夹杂。如患儿觉咽微痒,遇风则咳甚,或少许鼻涕,多为外感余邪,涕清稀者多为风寒余邪,涕黄浊者多为风热余邪;咳声不爽或重浊者多为痰湿,痰白为寒,痰黄为热;咳嗽阵发,饮水则咳减,伴咽痒、便干者多为燥火余邪。 1.2 内伤脾肺,正虚邪恋 小儿脏气未充,由于小儿脾常不足,伤于乳食,或饮食不洁而为食滞或虫积,致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调,蕴湿成痰,痰湿上壅于肺,阻遏气道,致肺之清肃失司而发为咳嗽,或肺为娇嫩,咳嗽日久不愈,耗伤正气,或复感外邪,致使咳嗽累作,肺气愈伤,致为虚咳。虚者多为脾肺气虚、肺胃阴虚,多伴食滞、痰湿或虫积。如患儿偶咳,舌淡苔白多为气虚;阵咳,干咳痰少,舌红苔少多为阴虚。 1.3 喂养失当,调护失宜 小儿哺乳喂养,重在“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四时起居,重在“知寒知暖”。由于父母对小儿过于宠爱,形寒饮冷、辛香燥炙或肥甘厚味诸物无所节制,形寒饮冷易伤肺,辛香燥炙易伤脾胃,肥甘厚味则助湿痰;或脏本娇脏,外合皮毛,而且小儿寒暖不能自调,患病期间或逢气候变化,易复感外邪。 2 治疗重点 由于小儿慢性咳嗽有上述诸种病机证候特点,调治用药历代医家已详尽,在此不多赘述。笔者认为在调治过程中尤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以宣降为大法 咳嗽不离于肺,肺为清虚之脏,主宣发肃降,肺宣降失职而发为咳嗽。治咳应以宣降肺气为大法,有邪则宜以宣散祛邪为主,少佐降逆;体虚者以收降为主,少佐宣散。小儿慢性咳嗽多虚实夹杂,以虚为主,宜以收降为大法,少佐宣散。宣散用药如麻黄、荆芥、桑叶、淡豆豉等;收降用药如半夏、五味子、枇杷叶、白前等。 2.2 用药宜轻灵甘淡 余邪者,邪轻;又肺居上焦,非轻不举,故祛邪用药宜温和轻灵,如荆芥、苏叶、淡豆豉、生姜、芦根等。辛咸苦性药物小儿难于服用,故用药宜甘淡,如车前子、冬瓜仁、陈皮、桑白皮、地骨皮、茯苓等。 2.3 不忘补虚固本 慢者必有虚,小儿形气未充,尤为易虚。补虚固本,以肺为主,兼理五脏,多责之脾胃,盖脾者肺之母也。小儿理脾胃重在消食开胃,宜选用健脾消食药;有虫积者则宜驱虫消积,可选用驱虫药如百部、川楝子或西药肠虫清等,虫积化则胃气易开。  2.4 注意日常调护 患儿调治期间应忌寒忌热,父母则应知寒知暖。在饮食上,宜轻淡,形寒饮冷、辛香燥炙或肥甘厚味诸物都不宜;在气候多变之时,父母则应注意增减衣服,以防小儿形气未充,不知寒暖,复感外邪。 病例一 患儿,柯××,男,7岁,反复咳嗽2年余。患儿于2年前由于外感致咳嗽不止,曾到医院进行诊治,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菌消炎药物治疗,症状减轻,但继续诊治则无功,咳嗽依然不止,曾多方求治,仍无功而返,期间曾多次因外感致症状加重,依前治疗,依然如故,父母心力憔悴,来诊时症见:阵发性咳嗽,咳声不爽,有痰,痰白偏黄稠,伴咽痒,少许清涕,面黄肌瘦,纳差,不喜正餐,平素喜嗜冷食及香燥食物,并以此为正餐,大便偏干,时有腹痛,夜卧肛痒,查眼结膜可见虫斑,舌淡边尖偏红,苔白,脉细滑。 病因病机分析:患儿因外感失治,风热余邪未祛除干净,加之多次复感外邪,且饮食失节,肺脾气伤,伤食虫积痰湿交结,致使咳不止。病机特点,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虚者为脾肺气虚,实者为外感余邪、痰湿、食滞及虫积。拟治法,先予宣肺化痰消食祛邪为主,兼健脾补虚,待邪尽则健脾益肺扶正,兼以驱虫开胃以善其后,其间嘱其父母饮食宜清淡,形寒饮冷、辛香燥炙或肥甘厚味诸物都应忌口,并知寒知暖,注意预防复感。初拟方:炙麻黄、苏子、荆芥、桔梗、桑白皮、车前子、陈皮、神曲、半夏、茯苓、炙甘草、前胡,咳减痰少,效不更方,其间随证加减,或润:百部、款冬花、麦冬,或健脾:太子参、白术,或收降:五味子、乌梅、山楂。其间曾因天气变化复感外邪改法治外感急病。二十余日,咳嗽则止,予史克肠虫清2粒晚睡前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