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分布
级土壤生物地理学
第九章 生物分布
第一节 生物分布区
一、分布区概念
1.分布区的概念
生物种的分布区,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够充分进行个体
发育,并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具有某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一切条件的地方称为栖息地。
2.分布区表示方法
分布区在地图上有两种表示方法:
点图法:是用点、圈等符号直接标出生物的栖居地点。
周界法 (轮廓法):是先在地图上标出某种生物分布的边界点,再把各个点用线连接起来形成一
个密闭区域。把同一属或科各个种的分布区用线连起来,可得到属或科的分布区。
二、分布区形成
1.形成理论
1.1 单境发生论:认为种是在一个地点一次发生,然后逐步传播出去。初始发生地称发生中心
(起源中心) 。
1.2 多境发生论:认为一个种可以在多个地区同时或不同时发生。
1.3 稳健的多镜发生论:如德—康多和恩格勒等,认为种以下(变种)的分类单位可以多境发
生,而种以上单位,绝大部分都是单境发生的。他们的观点被称为稳健的多镜发生论。
1.4 泛境发生论:认为植物旧种的进化达到质变阶段,新种就在旧种的背景上整个分布区中一
次发生。
2.影响分布区的主要因素
2.1 自然因素 (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因素、生物因素、时间因素)
2.2 人类因素
3 分布区的扩展
3.1 主动扩展
正常扩展:有发生中心逐渐向外扩展的新地区。有规律、逐渐、缓慢进行。是种扩展的主要方
式。
先锋扩展:迁移、漫游、爆发三种形式。
3.2 被动扩展 (水、风、生物携带)
三、物种的形成与分布
1.物种的形成
物种通过生殖隔离保持独立的属性,其本身却不断产生具有新遗传物质的个体乃至种群。
遗传密码的突变是偶然的变异,有关植物遭此变化后,在形态上和生理上便出现相应差异,经
过生境选择,大多不能适应而死,这种变异就会消失。相反情况是新突变使有关植物个体的适应能
力和竞争能力增强,从而生长旺盛、生殖繁茂,并通过杂交实现新基因扩散,传递到其他同种个体
和相应种群。
(1)异地物种形成。原始分布区理应是连续的整体,由于不可抗拒的外界原因,原有分布区被
分割成数块,相互间距离遥远,不允许花粉和种子(繁殖体)传送,则这种地理隔离所导致的生殖
隔离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被隔离的种群虽有越来越明显的差别,但终究没有超出种的界限,若
一旦有机会相遇仍可正常杂交,这是植物种的间断分布。二是异地的种群隔离时间长,基因变化趋
向不同,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产生彼此不能正常杂交的效果,分化为亲缘很近的若干不同种,形成属
的间断分布,同时产生新种的连续性分布区。异地物种形成均是缓慢的渐进的过程。
级土壤生物地理学
异地分化 的亲缘很近 的两个种所呈现 的地理隔离称为成对种 ,例如欧亚 的二叶舞鹤草
(Mainthemum bifolium)与北美的加拿大舞鹤草 (M.canadense),东亚 (华中)的鹅掌楸 (Liriod-
endron chinense)与北美东南部的北美鹅掌楸 (L.tulipifera)等。
(2)同地物种形成。在非地理隔离状态下,多倍体的出现可以导致新种就地形成。由于某些原
因,有的植株在有性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分裂失常,致使新一代个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使具有两组染色体的个体,不能与这些原是同种但已改具四组染色体的个体(称为多倍体)正常杂
交,生殖隔离机制的作用把后者转化为新种。
现已查明被子植物中大约一半是多倍体, 其中单子叶植物各科的多倍体比例高于双子叶植物 (禾
本科中多倍体约占 2/3),后者中以温带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多倍体较常见,如蓼科、景天科、锦葵科、
蔷薇科、五加科等都有很多多倍体种,而壳斗科、桑科、小檗科、葫芦科等几乎没有多倍体,裸子
植物中也仅见于罗汉松科和麻黄科。
(3)平行物种形成。某种群分布很广,其中一部分进入新生境,这些个体与其他种群个体之间
虽无物理阻
文档评论(0)